近日,特区政府和商界纷纷表示,香港出现劳工短缺,影响到建造业、零售及饮食业和护理服务业等行业,更已严重影响到基建工程的进度和房屋的兴建。然而,香港劳动力真的严重不足吗?是否非要扩大输入外劳不可呢?
提升劳动参与率
首先,本港劳动力市场仍存在很大潜力可以发掘。与邻近国家和地区相比,二零一二年香港的劳动参与率只有百分之六十点五,远低於澳门的百分之七十二点三及新加坡的百分之六十六点六。如果我们的劳动参与率提升至与新加坡看齐,则基本上已经可以增加三十八万二千名劳动人口。此外,即使劳动力较为紧张的建造行业也有很大挖潜空间。虽然建造业工人表面上日薪较高,不同工种由九百元至一千八百元左右,但由於实行判工制,不少工人每月开工实际只有十四、十五天,每月收入并不多。如果能够改善建造行业运作,提高开工日数至二十一日,就能在现有建造业就业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变相增加劳动力。
其次,「有工无人做」的行业或者职位,往往与其特殊的就业模式、工作条件和薪金待遇有直接关係。建造业实行判工制,没有相熟的判头根本难以入行;又如中式饮食业,现时还保留传统中间「落场」的做法。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十小时,但加上两小时中间「落场」时间和两小时上下班交通时间,总共需要十四小时。长工时、高强度、低工资,不但难以吸引年轻人入行,部分从业员甚至转行至工作条件较好的保安护业。社会上传言二万多元也未能聘请洗碗工,实际上只是极端例子、政治炒作,现实中洗碗工一般月入只有九千元。
实质工资增幅小
劳工短缺一般会引致工资上升,但香港明显并非如此。香港打工仔自零三年沙士冲击以来,特别是基层劳工的工资长期受压。事实上香港在过去八年,每年平均有百分之四点二经济增长,但实质工资却只有百分之零点九的增幅,远远追不上经济增长的速度。从僱员报酬在生产总额增加值所佔的比率来看,亦由零三年的百分之五十一点八下跌至一一年的百分之五十点五,再一次证明广大打工仔根本分享不到经济成果,致使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倘若政府碍於商界压力,扩大输入外劳,只会进一步压低基层劳工的工资,激化社会不满。故此,扩大输入外劳在政治上并不可行。
面对现时劳动力市场紧张,特区政府应深入研究,採取有力措施如加强託儿服务等,释放更多劳动力。积极推动有关行业改善薪酬待遇及工作条件,让员工能够分享经济成果,方可吸引更多生力军。至於有特殊需要的职位确实请不到人,还有行之有效的「补充劳工计画」,由劳僱会审批,实看不到扩大输入劳工的必要性和紧逼性。
香港工会联合会秘书长黄国
星岛每日杂誌 / A14
201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