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界疾呼人手不足、要求輸入外勞的環境下,身負重任並須提出「合適的具體建議」以解決零售業「勞工短缺」的零售業人力發展專責小組(下稱「零售小組」),日前向政府提交報告(下稱「報告」)的五項建議中,「竟然」不包括輸入外勞,反而建議「零售業僱主留意勞工市場的最新情況,保持具競爭力的薪酬福利,以吸引及挽留員工」(P.54),一眾商界代表即時噤若寒蟬,全面龜縮。看來商界除了口號式輸入外勞外,根本毫無建樹。
薪酬福利差自然流失率高
香港百貨商業僱員總會及工聯會職訓就業委員會一直堅信香港零售業沒有「勞工短缺」,只有人才流失。「報告」指出, 「由2003 至2013 年6 月,零售業就業人數由20,8000 人逐步增加至264,800 人。這段期間的累積升幅為27.2%。同時,零售業職位空缺則大幅增加四倍至2013 年6 月的約8,100 個,而空缺率則在較高水平的3%」(P.23)。
為何零售業過去十年能夠不斷吸納新人,同時又不斷有人才流失?試再看看「報告」以下數據:
薪金方面:「零售業的每月及每小時工資中位數(10,300 元╱38.5 元)低於整體行業的平均數(13,400元╱54.8元)」(P.33);
工時及工作條件方面:「零售業僱員的工時中位數(每星期48 小時)略長過整體各行業(45小時)」;「很多零售業僱員於非一般工作時間上班,周末和公眾假期也要工作,舖面員工在當值時更要長時間站立」(P.35);
僱傭關係方面:「零售業的兼職僱員比例高(達13.1%,而整體經濟則為7.1%);由於兼職職位多屬臨時和間歇性質,兼職員工或更頻密找工作,使員工離職率更高」(P.32)。
故此,要杜絕零售業人才流失的情況,工聯會認為零售業界有需要推動行業改革,包括提升工資及改變不合時宜的就業模式,例如工時長、只放勞工假期、需要長時間站立。事實上, 「報告」所提出的五大建議,正與工聯會的一貫主張不謀而合。
人力發展專責小組模式應推展至其他人手緊張的行業
香港百貨商業僱員總會及工聯會職訓就業委員會強烈要求政府不應倉卒擴大輸入外勞計劃,敦促特區政府應參考零售業人力發展專責小組的經驗,盡快在幾個人手相對緊張的行業,例如飲食、建造及醫護界等,成立由勞、資、官及學者四方面組成的「人力發展專責小組」,組織不同持份者攜手研究不同行業的人力供求問題,充分了解不同行業的所謂「勞工短缺」是什麼性質、原因、具體情況。
更重要的是,我們期望成立不同的專責小組,最終能夠對症下藥,在相關行業提出一套相對全面的挽留及吸引人才政策,而非單喊口號要求輸入外勞。
|
商界意見 |
零售小組報告意見 |
成因 |
有工無人做
|
人工低、工時長、兼職員工及年青僱員多 |
性質 |
無提及 |
「 摩擦性」失業
|
具體情況 |
|
就業人數穩定增加,同時職位空缺高企
|
建議 |
口號式輸入外勞 |
|
香港百貨商業僱員總會理事長鄧祥勝
工聯會職訓就業委員會主任唐賡堯
信報,時事評論版,A25
2014年1月8日
參考資料:零售業人力發展專責小組網站及其報告全文
http://www.cedb.gov.hk/citb/tc/Councils_Boards_Committees/Task_Force_on_Manpower_Developme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