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及物流業一直被視為香港四大經濟支柱之首,而背後有賴一班從業人員為這行業默默付出。100年前,海陸理貨員工友創立了屬於自己的工會,成為早期的行業工會之一,他們參與過1922年的「香港海員大罷工」、1925年的「省港大罷工」以及1967年的「反英抗暴」三個重要的香港工人運動,令工會的根基更加堅固!百年後的今天,物流從業員工會不負前人所托,為會員群眾、為行業發展、愛國愛港的理念等服務精神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
歷史源流
工聯會屬會物流從業員工會於1920年成立,原名「海陸理貨員公會」,及後根據行業發展的變化,先後更名為「海陸理貨員工會」、「物流理貨職工會」以及現時的「物流從業員工會」以緊跟時代的步伐。
「理貨鐵人」
有人形容理貨員是「鐵腳馬眼神仙肚」,絲毫不誇張,以海上理貨員為例,他們的工作不分晝夜,吃飯無定時乃是常事;須懂英文對貨以及與外國人溝通;點貨時要眼利筆快,絕不能出錯;搬貨時跌傷壓傷在所難免,若不小心更會危及性命;夏天時要在甲板上日曬雨淋,汗流浹背;冬天時還要承受海上的寒風刺骨,非常艱苦,欠缺鐵人百般技藝和能耐都難以勝任。
不遺餘力 護工友權益
然而,要有鐵人般的工作要求,卻沒有合理的薪金待遇。為了保障工友,工會一直致力爭取改善他們的工作待遇。1963年,工會為行業僱員要求合理工資,號召全行業工人罷工,結果在罷工9天後,勞資雙方才達成協議。但當時的工人工資及待遇還未得到公平的對待,工會鍥而不捨地力爭,終在1978年於勞工處協助下,與商會簽訂了第一份行業上勞資協議。隨著時代不斷發展,行業的要求也隨之產生變化,現在的會員來自包括倉務、速遞、海陸空運輸、人力資源、銷售及職業訓練等各級僱員,而工會亦秉承初心,在爭取加薪、假期、培訓、職業安全等問題上,為工友爭取權益與福利,提升從業員的地位。
同心抗疫 共渡時艱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各行各業都大受打擊,物流業也不例外。工會理事長林錦儀表示除了本地物流運作尚算可以外,其他部分情況都令人擔憂。她認為當前「保就業」是重要工作,工會曾去信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提出幫助業界的建議,希望政府出手挽救行業,工會也一直留意政府「保就業」計劃的進行,特別篩選屬於物流行業的機構名單刊登於工會網頁上供會員參考。在此期間,工會密切關心行業僱員情況,得知有前線僱員確診後,主動向業界僱主了解情況,並提示要為僱員提供基本的保護設施,並向會員們派發口罩。面對「疫」境,工會一直走在最前,與工友共渡時艱。
我與工會的故事
吳亮星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兼中國銀行(香港)信託有限公司董事長
吳亮星的父親吳頌山是工會的資深會員,退休前從事理貨員的工作。從小就在父親和工會的影響下成長的他,眼見社會經濟困難,工友間亦互相幫助;父親後來在六七反英抗暴時入獄,依然無怨無悔,這一切漸漸培養出吳亮星的愛國愛港情懷。吳亮星希望物流從業員工會繼續團結工友,愛國愛港,締造下一個一百年。
蔡棠 前工會書記
人稱蔡書記的蔡棠是現任創新及科技局常任秘書長蔡淑嫻的父親。蔡書記為工會付出良多,除了要處理日常大小統籌、勞資個案、聯繫會員、舉辦活動等事務,他還要幫忙管教工友子弟,晚上和週末又要組織工餘活動及興趣班等,可謂「一腳踢」。同時要負擔沉重的工會工作和家庭經濟壓力,對蔡書記來說非常吃力,但他依然肯「挨」,全因對工會的愛。
袁國輝 工會會員
袁國輝今年92歲,1946-1967年在九龍倉工作,他回憶起早期做「打喱」(理貨員),人工低,無假期,無休息日,而且工作甚為辛苦,幸好工會一直為工友爭取加薪和其他權益,到了1967年終於陸續增加了一些保障勞工的條例。正因如此,他加入工會,協助工會開展工作,延續前輩的助人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