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多,「黑暴」和疫情重創經濟民生,加上積累已久的深層次社會矛盾,香港市民如何能安居樂業,實在愈來愈難解答。香港工會聯合會(工聯會)理事長黃國指出,特區政府推行政策時必須更好地發揮政治智慧、能量和擔當,帶領香港跨越「房屋」、「就業」和「貧窮」這三座大山,積極融入大灣區發展,香港才可突破困局,市民得以安居樂業。
房屋是政治問題不是土地問題
房屋、就業和貧窮問題一直困擾香港,工聯會去年一項調查顯示,超過七成受訪者認為房屋是香港最嚴峻問題。黃國表示,無論是公營房屋短缺,抑或是私樓價格畸高,歸根結柢都是土地短缺令建屋量低所致。
「香港並非無地建屋,而是政府欠缺魄力去搖動既得利益,這是政治問題,而非土地問題。」黃國說,香港未開發土地佔7、8成,《收回土地條例》亦賦予政府權力徵收私人土地建屋,但「尚方寶劍」仍會引發賠償及安置爭拗,最終拖拉依舊,確需政府好好發揮政治智慧和能量,平衡各方利益。政府必須迎難而上,主動作為,「房屋問題就是人心問題,住屋解決,香港不亂。官員要想市民所想、急市民所急、憂市民所憂,定下目標就要全力爭取達標,例如輪候公屋年期,說到做到便應加快建屋,而非愈退愈縮,即使係豬頭骨,都要主動去骾。」
黃國亦非常支持內地借地予香港的建議,仿效「橫琴模式」發展並大量建屋:「鄰近港珠澳大橋或大嶼山以南有很多島嶼,十分適合填海發展。條件已在,特區政府應下決心推動,儘快將好事落實。」他慨嘆「世界變得快,香港變得慢」,香港引以為傲的速度和效率,已漸漸被內地趕過。「社會要減少內耗,政府在議會內外都應更好地與支持者同盟、合作,充分發揮建制力量。特區官員須認清『市民的福祉就是自己的責任』,推動政策時要『上心』,這樣才可加速政策落實,破解安居難題。」黃國說。
政府應帶頭取消外判保障基層
除了住屋難,就業和貧窮同樣困擾香港已久。黃國指出,即使疫情前失業率較低,但很多打工仔女出現「在職貧窮」,即只是「有份工,無份好工」,香港就業質素惡化,「工時長、人工低、壓力大、無前景」正好概括一般打工仔女的困境,而特區政府作為香港最大僱主,也是「製造貧窮」的元兇之一。他說:「政府合計有四萬多名外判工人,只要政府帶頭取消外判,將相關崗位改為長期聘用,即時有四萬多人及其家庭免受剝削風險,為何不做?政府有必要做好社會表率,保障基層勞工。」
改革職訓助技術工人灣區發展
香港的就業問題豈止外判剝削,蹩腳的職業培訓制度亦限制了很多人的發展。「香港職訓學院一面倒學術化,技術化課程寥寥可數,難以系統地培訓技術工人。有手藝便有發展,大灣區市場大、機會多,對技術工人需求殷切。職訓制度急需改革,走好『文』、『武』兩條路,才能為市民開拓更多發展機會。」黃國指出,同城化發展既有利亦有必要,香港是大灣區組成部分,大家必須融入大灣區發展,才可再創高峰。
設立保證回報積金增退休保障
就業與貧窮問題息息相關,正因就業質素低、勞工欠保障,已衍生出不少貧窮問題。黃國感慨道:「很多公公婆婆冒著日曬雨淋,在街上輪候兩、三個小時,只為拿一個免費飯盒,為甚麼他們退休後不能有更好的生活?」
香港2000年已實施強積金計劃,但管理費蠶食回報的問題至今仍未解決。黃國形容,強積金作為退保的一環,20年前「由無到有」,現在應「由有變優」。強積金總資產已超過一萬億元,必須思考如何提供更穩妥回報。「外匯基金現有四萬億元,過去20年的年均回報為4.8%,通脹率是2.1%,實質有2.7%回報。政府絕對有條件設立保證回報積金計劃,由外匯基金代為投資管理,既毋須額外財政負擔,又可確保積金穩定增值,給打工仔女多一個選擇。更重要是計劃推出後,必能促使私人市場減費競爭。」黃國直言,此舉定必觸動金融業的既得利益,正好考驗特區官員的承擔。
談到退休問題,黃國指「大灣區退休」將是大勢,「開支少住得大」,特區政府應為此締造條件,例如優化「香港福利攜內地」,爭取醫療券在內地三甲醫院使用,以及港人享「同等待遇」等,這些都有助完善港人的大灣區退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