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身是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主席鄧家彪收到嚴重弱智人士家長協會(下稱嚴協)求助,指於特殊學校畢業並使用導管餵食的嚴重智障人士,只能申請醫管局轄下的小欖醫院智障護養服務,而不能入住社會福利署資助的殘疾人士護理院;然而,原本經已入住護理院的嚴重智障人士,即使後來需要改用導管進食,卻仍能繼續留在原有院舍,存在雙重標準。就此,鄧家彪於立法會曾向政府提出書面質詢跟進事件,要求政府改善,但勞工及福利局在昨日(4月19日)回覆中未有正面回應問題。
鄧家彪認為,同是導管餵食的嚴重弱智人士,單純因為「胃造口」出現的先後次序不一樣,就存在差別對待,實在是匪夷所思;這不僅剝奪了胃造口嚴重弱智學童畢業後的選擇權,更損害了他們獲得平等發展、生活及社交的權利。
鄧家彪補充:「當大家聽到醫院,可能會覺得比護理院專業、細心、功能多,但實情是小欖醫院基本上只提供床位、餐膳以及簡單訓練;相比之下,社署護理院提供護理服務之餘,更會為院友安排各種生活訓練、社交及戶外活動,可謂天壤之別。」鄧家彪續指,社署的「殘疾人士住宿服務評估」機制從2005年沿用至今,標準單一僵化,當任一項目被評為4分,即會被視為有「極高護理需要」;服務使用者若屬嚴重弱智人士,就會直接轉介到療養院(即小欖醫院智障護養服務),而未有妥善綜合考慮其實際情況、發展需要及照顧困難程度。
嚴協主席黎沛薇表示,隨著醫學日益發達,胃造口大多已採用微創技術,造口護理的複雜程度亦因而大幅下降,目前嚴重殘疾人士護理院舍已有相當數量須以導管餵食的院友,因此護理院具足夠的能力和經驗提供服務。黎主席直言,學童未畢業前可以在學校宿舍居住,畢業後卻只能以病人身份在醫院渡過餘生,情況令人感到痛心,甚至有浪費政府投資的12年特殊教育之嫌。
嚴重弱智學童家長謝先生表示,其子自幼腦部缺氧,導致腦癱及吞嚥困難,只能依靠胃喉進食。在就讀嚴重智障兒童學校期間,謝小朋友一直得到老師、護士等專業人士的悉心照料,亦能以眼神、聲音、表情、動作等方式向家人、同學和老師表達社交需要;胃造口並未對他的日常生活造成阻礙。如今謝小朋友即將畢業,當學校社工表示他只能輪候小欖醫院智障護養服務時,謝先生全家感到晴天霹靂,因為長期的醫院式照顧將使謝小朋友的日常活動受到約束,未能滿足社交需要,對他而言實在不是理想的安排。
就以上情況,鄧家彪向政府提出以下建議,並將約見社會福利署官員表達:
一、社署應開放殘疾人士護理院供導管餵食的嚴重弱智人士申請;
二、改善「殘疾人士住宿服務評估」機制,綜合考慮申請者的自理能力及其護理需要, 為服務使用者及照顧者提供多元、平等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