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香港特區政府委託,香港工會聯合會(工聯會)自今年2月底開始承接「支援內地港人寄藥行動」服務,協助郵寄醫生處方藥物給因疫情滯留內地的港人,至8月底合共已為18,721人次服務,寄出18,737份藥物,切實解決內地港人缺藥之困擾。然而,由於很多內地港人已超過半年未有回港覆診,醫生因長時間未有面診,無法因應最新病況開出處方藥物,病人即使獲得藥物,亦難確保對症,服藥效果成疑。工聯會要求特區政府因應港人融入大灣區發展的大趨勢,並基於病人的福祉,盡快提出合理的措施,解病人之困擾。
工聯會理事長黃國指出,由於兩地藥物的不同註冊制度,寄藥行動實屬應急處理,短期急切服務。隔離令一再延期使寄藥服務也一再延續至今,這也是意料之外。工聯會察覺到好多長居於內地的香港病人因隔離令未能回港:行動方便的需要忍受兩地長達28天的居家或集中隔離安排;行動不便者需要親友陪同才能往返就醫;以及有一批長者在港已沒有居所,沒有能力承擔指定住宿隔離的開支,導致回港覆診一再受影響。
工聯會副秘書長曾志文表示,抗疫工作已進入長期化、常態化階段,很多滯留、居住內地的港人已有半年以上無法回港讓醫生面診,有醫生亦因未能為病人面診,無法開出處方藥物,特別是精神科藥物。病人即使獲得藥物,亦難確保對症,服藥成效成疑。
年近八旬的市民譚伯與家人長居廣州,他透露,自己患有高血壓、高膽固醇及糖尿病等長期病,由於隔離令,自年初起已有半年時間無回港覆診。由於香港醫生未有面診多時,拒絕繼續開藥,譚伯未能繼續透過「寄藥行動」領藥,今年7月只好回港,忍受14天隔離後才覆診,他形容是很大的「精神折磨」。譚伯和很多長者都曾自費求診內地醫院,由於兩地醫療系統不同,病歷無法互通,內地醫生縱然開出功效相似藥物,但存在過敏風險,而且費用高昂。
工聯會指出,隨著兩地居民往來愈趨頻繁,而在內地養老的長者或長期病患者有諸多不便,經過這次寄藥經驗,特區政府應該主動落實更多新措施,既能便民,又可減輕香港醫療系統的壓力:
- 盡快落實「醫健通」系統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使用,有利內地港人到該院面診,減免因隔離令長期未能面診的風險;
- 資助內地港人使用港大深圳醫院;
- 擴大醫療券的使用範疇,容許內地港人用於投保內地醫保計劃;
- 爭取醫療券可於內地三甲醫院使用;
- 盡快推出「健康碼」,便利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