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本星期四(4月14日)零售業「職」學創前路先導計劃(簡稱零售業「先導計劃」)將會舉行首屆結業禮。零售業「先導計劃」是一個改良版「學徒計劃」,當中標榜「有學有賺、前途無限」。2014年推出之時,被政府吹捧為培訓零售業新力軍,將零售業打造成年輕人理想出路的重要措施,期望能夠有效解決零售業多年來的「無新人入行」及「人才流失」兩大問題。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今年財政預算案中更率先表示零售業「先導計劃」受業界歡迎,但香港百貨商業僱員總會、工聯會職業訓練及促進就業委員會(簡稱工聯會職訓就業委)卻必需實事求是,據理力說其實零售業「先導計劃」「收生不足,退學多」,根本並不受到業界及年輕人的歡迎。更重要的是,零售業「先導計劃」原先保證每一位畢業學員如繼續受僱於培訓期間的同一僱主,其月薪將不會少於$11,000。然而所謂的「月薪不少於$11,000」,原來只謹限於首三個月,第四個月開始畢業學員就只有少於$5,000元的底薪,要達到「過萬元」的收入,就需要自己「跑數」達成了。看來零售業「先導計劃」的薪金保證實在有欺騙之嫌,怪不得學員退學的數字一直高据不下了。
事實上,只要零售業仍然不掃除「捽數無人性」、「壓力大到死」、「人工低底薪少」等行業陋習,零售業先導計劃將會徹底失敗,「無新人入行」及「人才流失」這兩大零售業問題更會不斷惡化,直接影響打工仔的生計及香港的經濟發展。
(二)收生不足,退學多,入職「無數」,談何受歡迎
零售業「先導計劃」是一個為期三年的改良版學徒計劃。每年預計收生400至500人。2014年第一屆收生人數卻只有225人,退學人數更高達93人。實際的結業人數只有132人,只能達到預期人數的大約三成。2015年第二屆的收生人數下跌至175人,開學短短數月就有25人退學,目前仍然就讀的學生只有150。值得留意的是,從同學的回應中得知,在第一屆132名結業同學中,只有少數願意繼續投入零售業發展。由此可見,零售業先導計劃收生不足,退學多,入職「無數」。面對以上鐵一般的數據,財爺曾俊華請不要再自欺欺人,實事求是,勇敢承認零售業「先導計劃」不受業界歡迎吧。
零售業「先導計劃」的收生及退學人數(基礎文憑)
|
2014-15學年 |
2015-16學年 |
||
預期收生人數 |
收生人數 |
退學人數 |
收生人數 |
退學人數 |
400-500 |
225 |
93 |
175 |
25 |
實際 人數 |
132 |
150 |
資料來源:立法會
(三)掃除行業陋習刻不容緩
其實,零售業「先導計劃」不受歡迎的主因在於零售業多年的行業陋習一直未有改善,包括「捽數無人性」、「壓力大到死」及「人工低底薪少」等等。
1.「捽數無人性」
眾所周知,零售業是一個需要售貨員完成銷售目標,即俗稱「跑數」的行業。售貨員若然「跑唔夠數」,輕則被經理、店長訓話,重則更會被責駡至狗血淋頭,毫無自尊。當中近年最廣為人知的可說是百老匯「罰企」事件。2014年年底,十多名身穿藍綠色百老匯制服的售貨員被傳媒揭發疑因「跑唔夠數」而被集體在「街頭罰企」及被經理訓話。儘管百老匯隨即澄清當日只是分店主管在街頭向同事進行簡報會,目的在於「鼓勵及教導」,更辯稱這是零售業常用的方法,但社會大眾不難從中窺見零售業「捽數無人性」的管理文化。
2.「壓力大到死」
「跑數」除了導致零售業的「捽數無人性」管理文化,還令到零售業僱員承受巨大的銷售壓力,弄至身心俱疲,嚴重者更會出現抑鬱或焦慮症等精神病,甚至是自殺的行為。2014年年中,一位連鎖電器店的店長,在新店開業的第二天就因為工作壓力在店內用刀割傷頸及手腕自殺。事後有人向傳媒表示因為公司將銷售營業額目標定得過大,相信新店店長是因為擔心「跑唔夠數」而撰擇輕生。
3.「人工低底薪少」
零售業在香港一直屬於低薪行業。2012年零售業工資中位數僅超過一萬元(10300元),與香港整體工資中位數12,800元相差2500元共20%。
零售業工資比較
|
2012年 |
零售業每月工資中位數 |
10,300元 |
全港整體每月工資中位數 |
12,800元 |
相差 |
2,500元(20%) |
因此為了吸引年輕人入行,零售業「先導計劃」保證每一位畢業學員如繼續受僱於培訓期間的同一僱主,其月薪將不會少於$11,000。然而所謂的「月薪不少於$11,000」,原來只謹限於首三個月,第四個月開始畢業學員就只有少於$5,000元的底薪,要達到「過萬元」的收入,就需要自己「跑數」達成了。看來零售業「先導計劃」的薪金保證實在有欺騙之嫌,怪不得學員退學的數字一直高据不下了。
(四)建議
那麼,香港百貨商業僱員總會及工聯會職訓就業委是否反對零售業「先導計劃」?當然不是!其實,「捽數無人性」、「壓力大到死」等零售業行業陋習根本就是冰封三呎,非一日之寒。單單要求一個零售業「先導計劃」改變整個行業生態,根本就是不設實際。工會要批評的是,財爺曾俊華不應妄顧事實,為存面子辯稱零售業「先導計劃」受業界歡迎,企圖製造零售業正在健康發展的假像;而是應該實事求是,針對零售業目前的問題不斷出謀獻策,努力改進。
1.立即重新召開「零售業人力發展諮詢小組」會議
為了解決「無新人入行」及「人才流失」的零售業問題,2013年發表的「零售業人力發展專責小組報告」早已提出五項改革零售業的策略,財爺曾俊華除了撥款1.3億元執行外,更一手促成由勞資官及學者四方組成的「零售業人力發展諮詢小組」,負責協助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推動執行五項策略。香港百貨商業僱員總會對此表示欣賞及支持。可惜的是,「零售業人力發展諮詢小組」自2015年年初後已經再沒有舉行會議,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在缺乏業界的支援下單向式地推行五項改革零售業的策略,成績自然事倍功半,強差人意。
五項改革零售業的策略
內容 |
1.3億元撥款分配 |
採取良好的人事管理政策 |
沒有新增撥款 |
更針對性地為零售業提供招聘、就業及職業配對服務 |
沒有新增撥款 |
加強零售業的職業教育和培訓 |
七千萬元 |
提升零售業形象 |
一千萬元 |
改善生產力 |
五千萬元 |
事實上,五項改革零售業的策略的首項建議就是推動僱主「採取良好的人事管理政策」,具體內容包括提高工資、改善工作環境及制度。然而奇怪的是,1 億3000萬的撥款卻連一毫子也未有分配去執行這項建議。其次,第二項建議「更針對性地為零售業提供招聘、就業及職業配對服務」同樣未獲得任何新增撥款。因此,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應該立即重新召開「零售業人力發展諮詢小組」會議,認真聽取業界各方意見,並貫切落實五項改革零售業的策略,而非目前的閉門造車,自說自話。
2.「先研究,後成立人力小組」的模式應推展至所有人手緊張的行業
雖然政府在「零售業人力發展諮詢小組」往往傾向忽視勞工聲音,但從零售業的經驗可見,「先研究,成立人力小組」的模式仍然十分可取。蓋因商界面對零售業「無新人入行」及「人才流失」等問題,往往只懂短視及單一地向政府施壓要求輸入外勞,對於問題成因、具體情況及性質根本毫無分析及任何有建設性的建議。反之政府一旦願意帶頭促成由勞、資、官及學者四方聯手合作研究而成的「零售業人力發展專責小組報告」,卻能夠相對客觀地制訂出一系列業界認同的改革建議;而此後同樣由政府牽頭組成由勞、資、官及學者四方聯手的「零售業人力發展專責小組」則能夠發揮監察及推動改革建議的作用。
工聯會職訓就業委重申反對政府擴大輸入外勞,敦促政府首先要在幾個人手相對緊張的行業,例如飲食、護理服務、交通等等,採取「先研究,後成立人力小組」的模式去解決「無新人入行」及「人才流失」等問題。工聯會職訓就業委相信「先研究,後成立人力小組」的模式能夠對症下藥,在相關行業提出一套相對全面的挽留及吸引人才政策,而非單嗌口號要求輸入外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