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有團體表示,因職業司機老化令吸納新人入行困難,建議政府讓行業輸入外地勞工以滿足需求。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及海港運輸業總工會均不認同有關講法,認為香港現時仍有大量合資格專業司機可從事運輸行業,但因薪酬長期偏低、行業制度不公、職業保障不合理、工時長及工作壓力過大,致使有牌有能力的年青人,不願投身運輸行業。
根據2018年政府統計處資料顯示,2018年12月的職業司機為180,139,人數比往年輕微下跌0.1%,但同期的職位空缺卻由3,447上升至4,254,升幅達23.4%。同時,2017年運輸署資料顯示擁有合資格商用車輛的職業司機達2,338,289,逾現時運輸行業職位12倍之多,充份反映了行業空缺增加,但從業人數減少,不是香港沒有足夠的專業司機,而是薪酬待遇制度不公,才令不少年青人或現職人士,寧願轉行都不願留在行內發展。
如以職業司機中相對保障較好的專營巴士車長而言,雖然近年薪酬有所提升,但仍遠遠追不上通脹。以每天駕駛大型巴士,接載及服務1270萬人次的巴士車長而言,每月底薪只是接近1.6萬元,實在不合理。
的士司機,由早前天之驕子淪為現時低薪一族,十多年來薪酬接近零增長,租車制度又沒有僱員保障,再加上近年政府執法不力,業界受到白牌車打擊,更被不良黑的影響的士業界司機形象,另外更差的是,現時出現的士之租車合約加了一條不公平的條文,如發生交通意外時,不論的士司機對與錯,需要車主提供保險証明時,便沒收的士司機所交的按金,這只會令年青人卻步。
中港車司機收入從高峰期月入4至5萬元至現時只得2萬餘,而本港貨櫃車司機現時的工資與二十年前相差不大,加上各種行業陋習,工時長,收入偏低,引致新人不願入行,而原有的從業員也轉到其他行業,另一方面由於中美貿易戰等原因,引致現時大部份貨運司機開工不足。
小巴司機被外界稱為「高齡」一族。按運房局資料顯示,截止2018年底,本港共有3295輛專線小巴和1028輛紅色小巴,而有效公共小巴駕駛執照的人數約有17.5萬人,當中只要有5%人願意入行,就足以滿足業界需要,為何這些人不願入行,原因不外乎收入微薄,保障不足,工作條件差,導致業界難以搵到新人,另外一些不良的專線小巴營運商,只與司機簽低於兩年的短期合約來逃避遺散費或長期服務金。
以上種種情況顯示,運輸業界勞工短缺,主因不是香港職業司機不足,更遑論要提倡輸入外勞。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主席陳兆華及海港運輸業總工會主席蘇栢燦均表示,保障本地工人就業,保護基層工人應有權益,政府責無旁貸。陸路運輸行業人手持續短缺,與薪酬、待遇、制度不公有關,需要改善情況,工會提出幾項要求:
-
政府要帶頭關注現時職業司機保障不足情況,並制定相關措施;
-
商界必須提供合理的工資及安全的工作環境和福利待遇;
-
政府要留意運輸業界營運環境,無論是貨運還是客運,均需正視行業情況,增加各類補貼或資助,加強職業司機培訓及協助提升專業司機良好形象,保障行業健康發展;
-
要求政府堅守保障本地工人就業的底線,因輸入外勞勢必影響本地司機收入及職位,妄顧現時接近二十萬的職業司機只會令行業進一步惡化,解決不到根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