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會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吳秋北和鄭耀棠、全國政協常委林淑儀和全國政協委員黃國將於今年「兩會」上,提出涵蓋疫情防控、中華歷史文化傳承和教育、民生便利、醫療及安老等範疇的建議,推動兩地融通,加速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及灣區建設。
作為來自港區的全國人大代表及全國政協委員參與國家政務,除了關心國家大事,讓香港可以繼續發揮所長貢獻國家所需,同時以反映港人關心的議題,發揮好溝通兩地的橋樑紐帶作用,做好反映民意、為民解困的工作。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吳秋北今天在2021「兩會」前瞻記者會上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布以來,工聯會過往幾年的倡議得到各級政府積極回應,多項利民便民政策措施陸續出台,在2020年度成功爭取落實的政策措施包括:自1月1日起內地港人可參與購買國家社保及醫保、自10月10日起港人可在內地補辦和換取回鄉證,以及爭取於2022年前香港西九高鐵直通廣州市區等。今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香港要積極參與國家發展,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格局中繼續作出貢獻,工聯會計劃提出以下建議,在各範疇加速灣區深度融合發展,促進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建議:
一)建議中央政府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為「共同家園」 凝聚家國情懷;
二)建議設立「灣區生活一站通」 便利港人辦理內地事務。
社情民意:
一)放寬港人參與內地安老按揭貸款;
二)解決兩地政府出生、死亡、婚姻證明、無結婚紀錄證明書(俗稱「寡佬證」)的文書互認問題;
三)完善港人在「粵港澳大灣區」醫療保障;
四)容許已接種疫苗港人回內地免隔離14天。
全國政協常委林淑儀、全國政協委員黃國在今天記者會上就計劃提出的建議和社情民意作出闡述和答問。
附件(1):2020年工聯會人大、政協爭取落實的政策措施
- 港人可在內地補辦和換取回鄉證
過往,香港居民在內地遇到回鄉證過期或丟失的情況時,只能在回港前先到內地公安機關或者深圳中旅社辦理臨時證件,回港後再到中旅社辦理正式回鄉證。對於長居內地的港人,特別是行動不便的長者,造成極大不便。為此,我們多次向內地相關部門反映情況,希望容許港人在內地補辦和換取回鄉證。
疫情期間,口岸實施強制檢疫,不少內地港人即使證件過期,亦因此不便回港辦理;有長者向工聯會內地諮詢服務中心求助,因證件過期導致銀行服務失效,未能提取款項,對生活帶來不便。我們馬上聯絡相關部門,反映港人的逼切需要。廣東省公安廳遂於2020年9月4日起實施臨時措施,讓有需要的港人直接在出入境大廳補辦和換取回鄉證。其後,國家出入境管理局公佈,10月10日起作為恆常安排,為長期居住內地的港人帶來更大便利。
- 港人可參與內地社保、醫保
工聯會多年來一直為居住在內地的港人爭取參與國家社會保險和醫療保險,透過「兩會」提案及社情民意反映,並多次拜訪廣東省政府及特區政府相關部門,溝通政策措施的安排及實施情況。
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佈《香港澳門台灣居民在內地(大陸)參加社會保險暫行辦法》,2020年1月1日起內地港人可參與購買國家社保及醫保。當中,更接納了工聯會就現行養老保險的建議,讓達到領取年齡的長者,即使累計繳費不足15年,亦可以按照有關規定延長繳費或者補繳,補充了過往政策的不足之處,保障他們享有養老保險的待遇。
- 西九高鐵站直通廣州南站的線路延伸至廣州市區
現時乘坐高鐵由香港西九龍站出發到廣州南站最快只需48分鐘,由於南站位於市郊的番禺區,再轉乘到市中心廣州站則需要多接近一倍時間,大大降低了高鐵的高效便捷,也窒礙香港和廣州市民乘搭高鐵往返兩地的意慾。工聯會「大灣區關注組」2019年曾拜訪廣東省港澳辦,向廖京山主任反映對延伸西九高鐵至廣州市區的意見,並就促進灣區交通運輸提出一系列建議。
國家發改委2020年8月4日公布「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實現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當中包括於2022年前建設由廣州南到廣州站的聯絡線,讓高鐵由西九接通廣州市區。
附件(2):2021年「兩會」建議及社情民意內容
建議一)建議中央政府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為「共同家園」 凝聚家國情懷
現時國際環境錯綜複雜,香港作為「走出去」和「引進來」的地理位置和角色,各種力量在此活躍,外部勢力往往利用香港作為滲透內地的橋頭堡。然而,「一國兩制」偉大構思,與及大灣區發展,香港作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有其特殊地位和時代使命。現在「港區國安法」頒布逾半年,社會逐步安穩下來,我們要正視社會深層次問題。
因經過逾百年的殖民管治和教育,很多港人特別是青少年人對國家歷史、中華文化和國情的認識和瞭解不足,以致香港近年「本土」、「港獨」思潮乘虛而入。與灣區內的內地九個城市相比,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因近代歷史而受到西方價值觀影響,社會相對國際化,這種文化上的差異,令三地市民未能形成「共同家園」的觀念,阻礙灣區融合發展。香港回歸以來,與內地的交流和發展以經濟產業合作等事務性質為主,在中華歷史文化長河中的傳承、同宗同源的認同方面有所欠缺,省港澳在同享相同文化和歷史淵源方面的交流不足,共同推廣更為缺乏。
弘揚家國情懷,是香港破解當前困局、社會重回正軌的力量與希望所在。港人需要增強國家意識、身分認同,認識歷史,傳承文化,從而對「一國兩制」和內地體制有正確的理解和認知。對於大灣區而言,有規劃和系統地宣揚中華文化、形成更好的歷史文化共同體,有利於凝聚人心,也是融合發展的基礎。
「十四五」規劃提出「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在中華歷史文化方面也要做好內循環交流,讓經濟建設與文化軟實力相輔相成。建議:
- 中央政府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為「共同家園」,凝聚家國情懷,促進中華歷史文化和人民交流,強化區內國家安全,並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
- 中央政府擔當「文化灣區」推手,籌辦「9+2」灣區中華歷史文化展覽,加強文物古籍保護、研究、利用,推動嶺南文化與「一國兩制」多元文化交融共存。
- 在香港開展國民教育、國情教育和國家安全教育,加強學生對國家憲法和特區基本法的認識,增強抵禦煽動與蠱惑的底氣。
- 內地出版社與特區政府共同編寫教材,讓學生對國家歷史及發展有更準確、全面的認識和理解。
建議二)建議設立「灣區生活一站通」 便利港人辦理內地事務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由習近平主席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隨著區內各項大型跨境基礎建設,包括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港珠澳大橋相繼開通,城市之間的出行時間大大縮短,為開創粵港澳三地融合新格局提供了優越的基礎。自2019年2月中央政府公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來,中央政府、廣東省政府有關部門陸續出台多項便利港人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如港人可辦理內地居住證,享受與內地居民同等待遇;可參加國家基本社會保險等,涵蓋多個日常生活範疇,為港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了更大便利。
隨着大灣區軟硬件互通不斷推進,近年越來越多港人到內地升學、工作、生活,基於兩地在制度上、文化上的差異,港人到大灣區始終面對「人生路不熟」這個問題,在落地工作、落地生活時仍然遇到很多障礙。
建議中央政府推動在灣區各城市及特區設立「灣區生活一站通」服務站,由內地政府及特區政府同在站點設辦公室,透過一站式資訊、諮詢及服務窗口,梳理及處理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政務服務事項(例如:港人在內地辦理居住證、辦理內地駕駛執照、參與國家社保醫保、辦理長者乘車證、繳付違規罰款等),並推動由「以部門為中心」到「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服務模式轉變,簡化繁瑣的行政手續,讓民眾可一站查詢及辦理有關手續,無需在多個部門跑幾趟、輾轉等待,提升政府服務的辦事效率。
隨著國家「互聯網+政務服務」不斷深化推進,建議中央政府在「灣區生活一站通」的基礎上,推動設立移動政務服務平台,讓各地民眾可透過網絡查詢及辦理政務服務,這對於全面支撐區內疫情防控常態化,以及促進各地政府數據共享也可以起重要作用。
社情民意一)放寬港人參與內地安老按揭貸款
在香港,55歲或以上的香港居民,可利用他們在香港的住宅物業作為抵押品,獲得安老按揭貸款,在固定或終身的年金年期內,每月收取定額年金或提取一筆過貸款,應付生活支出,亦可繼續享有物業的居住權,直至長者離世,銀行才對物業進行處理,償還相關貸款。此類型的安老按揭貸款服務,深受部分香港長者的歡迎,以獲得穩定退休生活資金需要。
近年隨著港人逐漸融入大灣區生活,尤其是長者更多會選擇在大灣區城市退休。根據香港入境處2019年的統計,超過53萬名港人在廣東省生活,當中近9萬人為65歲或以上的退休人士。內地政府早年開始推行「以房養老」的物業抵押貸款,惟對於內地港人,即使他們擁有內地物業,也不在借款人之列,不能參與物業抵押貸款,加上內地並沒有太多金融服務機構願意開展這類業務,以及不同地方城市的監管政策限制,使得港人參與內地安老按揭貸款遙遙無期。
作為深受香港居民歡迎的安老按揭貸款服務,近年已經成為獲得退休所需生活費用的渠道之一。建議內地相關金融監管部門放寬內地金融服務機構接納內地港人在內地擁有的自住物業作為抵押品,容許內地港人能夠對內地自住物業進行安老逆按揭服務,從而使他們在內地安老過程中除參與社會保險以外增加一筆可動用資金,每月領取一定的金額收入以應付在內地的日常生活開支,以便安享晚年。
社情民意二)解決兩地政府出生、死亡、婚姻證明、無結婚紀錄證明書(俗稱「寡佬證」)的文書互認問題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便民利民政策措施陸續出台,大灣區居民交流和往來日益頻繁,這將會涉及大量兩地文書互認情況,包括:出生、死亡、婚姻證明、無結婚紀錄證明書(俗稱「寡佬證」)等兩地政府簽發文件,均需要透過再次公證才能成為法律文件,這對兩地居民帶來很大困擾,也造成資源浪費。以工聯會內地諮詢服務中心曾處理過的情況為例:港人在內地去世,如果不涉及處理遺產,辦理一般死亡公證就可以了,如果要處理香港的遺產,香港方面還要求辦理涉外加簽(外交部涉外加簽),才可以處理遺產,需要額外多花近千元加簽費用,時間也要多半個月。有意見認為,同樣是一份死亡公證,現時的做法是否多此一舉。
建議內地政府參考香港特區政府現時的做法,直接由政府部門(民政事務署)出公證,這不僅具法律效力,是認可的文書;對民眾而言,收費相對較低廉且手續簡便。為貫徹大灣區「共同家園」這個理念,建議確立粵港澳三地政府文書互認制度,免除不必要的行政程序,達致利民便民的果效。
社情民意三)完善港人在「粵港澳大灣區」醫療保障
在「粵港澳大灣區」政策下,內地港人自2020年1月1日可憑港澳居民居住證購買當地城鎮居民醫保,這大大保障了他們在內地的醫療需要以及緩解醫療費用高昂問題。在較多港人聚居的廣州、中山、東莞等城市,醫保深受內地港人歡迎。但收到有內地港人反映,政策措施仍未在大灣區各城市有效落實,對於長期居住內地又有醫療需要的港人而言,就醫仍然面對費用高昂的難題。
疫情期間,在兩地疫情防控措施下,人員未能正常跨境往來,特區政府在港大深圳醫院推行長者醫療券使用及短期覆診計劃,方便部分居住在深圳的港人看病覆診。但現時醫療券使用範圍僅僅局限於深圳港大醫院,這對於居住在大灣區其他城市,尤其距離港大深圳醫院較遠的內地港人是一大窒礙,長途奔波亦令他們對使用香港醫療券覆診看病望而卻步。
此外,工聯會在疫情期間進行了為期10個月的寄藥行動,受惠的內地港人人數超過3萬人次,寄出藥物亦超過3萬份,這亦反映出,香港的註冊藥物至今仍未能在大灣區內的三甲醫院中使用。加上礙於兩地部分註冊藥物成份及病人對藥物的反應不一,部分港人原服用的香港註冊藥物在短時間內亦根本無法由內地註冊藥物代替,使得部分內地港人必須回港領取香港註冊藥物。這對於行動不便的長者而言,又是一大困難。
建議:
- 盡快擴大長者醫療券在大灣區三甲醫院使用,與此同時容許香港醫療券的使用擴展至可直接購買內地城鎮居民醫保,長遠解決港人在內地的醫療服務需求;
- 病人病歷在獲得病人確認後,可於大灣區內醫院互聯互通;
- 容許香港部分註冊藥物在大灣區內的三甲醫院中註冊使用,並建議以港大深圳醫院作為先行先試的試點,試行「港藥北上」模式。
社情民意四)容許已接種疫苗港人回內地免隔離14天
全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新冠疫苗接種工作平穩有序,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香港特區全民疫苗接種計劃也隨即展開。很多香港市民都關心疫苗接種情況,尤其希望在接種疫苗後可如常往返內地,豁免14天隔離檢疫安排,恢復正常跨境往來。
目前,港人如前往內地,必須持有24小時內檢測陰性證明,到內地後需集中隔離14日,外加居家隔離7日,這個安排令很多港人卻步,亦斷絕兩地人民的正常往來。建議中央政府容許已經接種疫苗、並經醫學證明體內已產生病毒抗體的港人,前往內地及澳門可以豁免14天隔離檢疫。這不僅可提升疫苗接種率,讓香港早日戰勝疫情,也為加快恢復兩地防疫常態化下的生產活動創造更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