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營院舍每年間接透過住院長者(佔超過七成)的綜援金,成為私院業界的主要收入,每年推算支出超過22億(25544人 X $7262 X 12個月)[1],儘管私營院舍的大部份收入間接來自政府,但政府卻只憑發牌和巡查維持對私院的監管,不單消極被動,更無助提昇私院質素。政府既沒有推動及支援私院強制評審,也沒有檢討相關法例和人手比例要求(19年沒有修改),整體私院的情況是僅符合法定最低水平。
而大埔劍橋事件,更反映私院質素良莠不齊,政府監管不力。既然社署對該院舍連續兩次短期(三個月)續牌,並已加強巡查,為何不能察覺和阻止長者嚴重受苛待的問題呢?該院舍過去五年曾遭投訴達12次,社署共發出15 封警告信,卻從未採取更進一步的措施,直至事件曝光,社署才決定以不續牌作處分。事件反映社署監管存漏洞!在2014年年底發佈的審計署六十三號報告書,批評社會福利署牌照處「未能經常達到巡查目標」及「沒有適時到較高風險的安老院舍進行跟進巡查」,也根本上未能符合在2012年社署回應申訴專員公署有關的要求。
另一方面,政府原計畫於今年9月試行長者院舍住宿照顧券計劃(簡稱「院舍券」),預計三千張,其本意在於讓有負擔能力的長者可自由在私營或自付盈虧市場上選擇院舍,而無需排長隊等待分配政府資助的公營床位或私營「買位」,社福界推算有關券值約超過一萬元一個月,甚至多於對買位的資助。一旦服務使用者使用院舍券需退出綜援網及輪候冊的資格,同時作為服務使用者(長者),如何才能作出選擇,入住質素良好的院舍安享晚年,成為此計劃的爭論焦點。當中,院舍服務質素是長者選擇的重要一環,偏偏私營院舍的質素多年來一直備受批評。即使安老事務委員會在2009年有關「就長者住宿照顧服務所進行的顧問研究報告」已清楚指出私營院舍欠缺評審根本難提升質素。在私院質素未能經過評審而得到改善時,加上劍橋事件反映監管有漏洞,本會促請政府擱置院舍券計劃。
本會對今次事件非常關注,質疑社署在多次向同一院舍發出警告,卻沒有採取果斷措施,加強監管,終使事態發展至今。工會相信今次事件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但足以突顯「私營院舍管理存在缺失、影響住宿院友及其家人、社署監管不力責無旁貸」,若社署不認真從今次事件吸取教訓,反而倉促推行「院舍券」,反而會加添市民對私營安老服務的憂慮。工會主張:
- 擱置「長者院舍住宿照顧券計劃」;
- 增加院舍服務透明度,強制院舍參與「香港安老院舍評審制度」;
- 檢討<安老院條例>,改善院舍人手、加強員工培訓(包括管理層及前線員工);
- 加強「高風險、短牌期院舍」的資料發佈;
- 社署聯同廉政公署製訂巡查院舍的方法和流程,檢討現行之監查機制,監察制度,加強檢舉違規院舍;
- 每年透過年報發佈,公佈重點警告和檢控院舍的案例,亦表揚完成評審的良好服務的院舍;
- 加強尊重長者的教育;
- 提昇員工質素及待遇;
[1] 截至2014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