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發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初步訪港旅客數字為接近4,500萬,較2023年上升31%;其中去年12月訪港旅客量錄得426萬人次,按年多8%。 內地繼續是去年最大的訪港旅客市場,共有3,400萬旅客人次,按年增加27%,亦佔全年訪港旅客量約四分之三。在非內地訪港旅客市場,去年則共有1,050萬旅客人次,較2023年多44%。另外,在去年整體訪港旅客中,過夜旅客比例佔一半,他們平均留港3.2晚。
工聯會會長、立法會議員吳秋北指出,訪港旅客數字的上升,是香港旅遊發展政策成效顯現的體現。過去一年,政府舉辦的一連串盛事活動、深度遊方面的探索,都吸引了不少旅客訪港。而隨着訪港旅客人數的上升,承載能力亦面臨新的挑戰,如傳統景區或熱門景區的人數承載能力有限、香港的城市面積有限。面對承載能力的挑戰,善用本地多元的旅遊資源、挖掘新的旅遊地點、打造新的玩法非常重要。
吳秋北表示,文體旅局上月公布的《香港旅遊發展藍圖2.0》提到,「文化+旅遊」是今後旅遊發展的方向之一,例如將宗教與旅遊結合,着眼宗教旅遊的多元化發展,在不影響宗教活動下,有限度地將宗教場地開放為觀光景點。香港不乏文化軟實力,無論是在宗教、影視、藝術乃至是在文學方面,都有豐富的資源,倘若能善用,将其和旅遊進行結合,有助於提高旅遊承載力。除此之外,一些文化景點,例如廟宇、文博場館等亦可適當延長開放時間。
除了有「人氣」外,還需要將「人氣」轉化為「財氣」。在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培育新增長點繁榮文化和旅遊消費的若干措施》通知中,培育消費場景的措施包括推動文學、動漫、遊戲、演藝等知識產權(IP)相互轉化,建設空間型虛擬現實體驗項目。
在文學和影視之間的知識產權相互轉化方面,香港近年有成功案例。去年上映的港產動作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取得全球票房達1.1億美元,而該電影是根據余兒的小說《九龍城寨》改編而成。在電影取得成功後,政府和電影方先後在機場和啟德AIRSIDE商場舉辦電影展,展覽還原電影中的場景,讓旅客獲得沉浸式體驗。此外,又有出版社邀請小說作者舉辦讀書會活動,吸引一眾讀者和影迷前來參加。基於以上成功經驗,政府應積極推動文學和影視以至其他文化領域的知識產權相互轉化。文學是電影創作的重要源泉,不少經典電影是由文學轉化而來,政府可增加對發展文學的資源投入。
該通知亦指出,需要加大對符合條件的文化和旅遊領域「兩新」項目的支持力度,支持各地統籌用好各渠道資金開展文化和旅遊消費促進活動。因此,政府亦需在這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積極和學校、文藝院團、非遺工坊等公共文化機構合作,推出新的活動,為旅遊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優秀的從業者是優質產品的保障。因而,政府亦需要重視對旅遊業、文化產業從業者的支持,在旅遊和文化融合發展的趨勢下,推出相關從業人員的培訓計劃。此外,政府還可以支持「文化+旅遊」的新興行業發展,例如培育一批優質研學旅遊品牌和企業,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打造新質生產力。
總結而言,工聯會提出以下建議:
1、政府善用香港的文化資源,嘗試將不同文化領域和旅遊相結合,挖掘新的文化景點、打造新的玩法。
2、適當延長熱門的廟宇、文博場館等文化景點的開放時間。
3、政府積極推動文學和影視以至其他文化領域的知識產權相互轉化,增加對發展文學的資源投入。
4、政府積極和學校、文藝院團、非遺工坊等公共文化機構合作,推出新的活動,為旅遊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5、重視對旅遊業、文化產業從業者的支持,在旅遊和文化融合發展的趨勢下,推出相關從業人員的培訓計劃。支持「文化+旅遊」的新興行業發展,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打造新質生產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