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0月7日)是聯合國「世界住房日」(World Habitat Day,又稱「世界人居日」),其設立目的是要喚起人們對人類自身居住狀況和擁有適當住房的基本權利的關注。今年(2024年)世界住房日的主題是「讓青年人參與創造更美好的城市未來」。工聯會青年事務委員會(工聯青委)及工聯會立法會議員聯合辦事處(聯合辦)藉此時機發表《青年未來置業儲蓄計劃倡議書》,期望倡議可以幫助青年置業成家的同時,可以讓青年參與到建設香港未來美好城市的行列中來。
工聯青委及聯合辦持續跟進支援青年置業的政策研究,於9月份對18至40歲香港青年進行了一次關於青年置業及人生規劃的問卷調查,透過電話訪問、街頭訪問和網上問卷等形式收回303份有效答覆;結合5月份由智庫治港新政與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合辦的「完善青年置業階梯,提升青年『三感』」青年交流研討會上近40名大學生的討論成果,提出具體的倡議。工聯會副理事長、立法會議員鄧家彪,工聯會副理事長、青年事務委員會主任、立法會議員陳穎欣,立法會議員陸頌雄、郭偉强和梁子穎出席了發佈會並介紹了「青年未來置業儲蓄計劃」(青置計劃)的特色。工聯會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胡景霖,講述了青年置業困難的情況,以及對政府支援青年置業政策的期望。
青年置業難 冀增可負擔單位供應及可預知置業上樓年期
青年代表胡景霖表示,雖然2023年各區40平方米以下私人住宅單位每平方米的平均售價相比起2021年的高位已有所回落;但相對於2004年的售價,仍上升了超過3.7倍、4.3倍和3.8倍。然而,25至34歲青年每月就業收入中位數由2004年的10,000元,升至2023年的21,200元,只增加了約1.3倍,明顯被樓價之升幅大大拋離;2023年一間約323平方呎的單位需要青年工作15年並不作任何支出才可以負擔得起。
另一方面,近年青年置業的比例也較2006年時同齡青年的比例為少。在所有自置居所的單戶主住戶中,20至34歲戶主的比例從2006年接近12%下降至2021年約7%。在30至34歲單戶主住戶中,2006年時有近一半為自置居所的戶主,在2021年時則只有約四成,減少了近一成。由此可見當下年青人置業之難。
他又表示,政府雖然有提供資助出售房屋單位予市民申請,但其整體供應量十分有限;而且需要抽籤,運氣成分居多,容易造成資源錯配,青年也無法預知置業時間,難以規劃人生大事。他舉例有家長為未畢業的子女申請居屋,但中籤後青年其實未有能力支付首期及供款,通常亦未有組織家庭的即時需要,因此買樓置業完全沒有迫切性。相反,有一定經濟基礎,但又未能負擔購買一手私樓的青年男女,可能多次抽籤仍未能中籤,最終或會推遲他們結婚和養育下一代的計劃。
他指出,青年人最大的期望是政府可以供應數量充足且青年可以負擔的資助出售房屋單位;同時優化機制,讓青年可以預知上樓年期,令青年可以更好地規劃人生。
陳穎欣介紹,《工聯會青年置業與人生規劃問卷調查》透過電話和街頭訪問分別訪問了110名和68名青年,網上問卷亦收回125份有效答覆,總共收到303份有效答覆;當中業主54名,非業主249名。有近八成受訪者表示同意及非常同意「置業令我更有安全感」;有七成表示同意及非常同意「置業令我更積極工作」;有七成半表示同意及非常同意「置業令我更關心物業所在地區的發展」;有近七成表示同意及非常同意「置業令我更有上進心」。她指出,置業對青年的成長發展、工作積極性、和關心地區發展等方面均有正面積極的影響。
問卷調查又發現對「置業、結婚、養育子女」三項人生大事,青年的理想規劃順序是:先置業,再結婚,最後養育子女。一項發現是,隨著年齡增加,越來越多青年把「結婚」放在較優先位置;到31至35歲組別,亦即是本地青年平均結婚及生育年齡,結婚優先程度超過置業,有約53%的受訪者把「結婚」放在首位;但到了36至40歲組別,「置業」又再次優先於「結婚」。她解釋,青年到31至35歲時「結婚」突然優先於「置業」,可能是因為樓價太高,青年無法及時置業,但又到了適婚年齡,所以結婚後再作打算。
提出「青置計劃」助青年置業同時投資建設香港
陳穎欣表示,對於政府支援青年上樓的資助出售房屋政策,非業主青年最看重的三項元素是:可負擔的供款計劃(79.12%)、充足的單位供應(73.09%)、和認購/選樓不需要抽籤(50.2%)。她表示這些元素都已經充分吸收到本次發表的「青置計劃」政策倡議之中。該計劃的對象是21至40歲青年,參加者在協議年期內定期供款,到期時轉為首期購買專項單位;供款用於購買政府儲蓄或基金項目,支持香港基建,讓青年參與城市建設,投資自己的未來,建立更強的歸屬感。計劃的特色包括:單位專項專供、供款可負擔、上樓可預期、審查嚴入寬出、鼓勵組織家庭、及設有退場和轉售機制。
增整體房屋供應量 青置計劃單位專項專供
鄧家彪介紹,「青置計劃」從開始供款到正式選樓有一個較長的年期(例如8年),而且參加人數已知,政府可以提前規劃增加單位落成量。他建議,在原來《長遠房屋策略》已經規劃的單位數量外,增加「青置計劃」專項單位,防止分薄原已規劃的單位數量;並以象徵廣闊天空,對未來充滿希望的「藍表」作標識,以區分已有的「綠表」和「白表」申請。這些專項單位可以分佈在三大發展區內,發展方式可以是政府主導或以公私營合作的形式興建。他表示,參考「居屋2022」有14%居屋單位買家為30歲以下,推算約為1,250名買家,假設未來其中一半買家參加「青置計劃」,即約600個名額;政府可以推出為期三年的先導計劃,合共1,800個名額,再按青年的反應調整計劃名額。
積少成多變首期 選樓時間有保證
郭偉强表示,「青置計劃」參加者在申請時與政府協定一個有指定年期的供款計劃,到期時用於支付首期,政府則保證選樓權。儲蓄計劃的供款水平以25至34歲僱員工資中位數的20%作參考,以2023年的水平計算,每月最低供款約4,240元,是一個可負擔的水平。他指出,可負擔、有明確目標的儲蓄計劃可以幫助青年以積少成多的方式,在可預期的時間圓置業夢,鼓勵青年儘早規劃人生。
入息審查嚴入寬出 鼓勵青年保持上進
他接續說,過去有報導指青年為了符合申請房屋福利的資格,刻意壓低自己的收入水平,不想升職加薪。他介紹,「青置計劃」採用「嚴入寬出」的原則:「嚴入」是指在加入計劃時申請者需符合入息及資產限額的要求,並通過審查,限額可以參考當時居屋申請資格。申請者在申請時及整個參加計劃期間都不可持有本地住宅物業。而「寬出」是為了鼓勵青年在參加計劃期間保持上進,計劃到期選樓時,只對參加者進行資產審查,要求參加者不可持有本地住宅物業,以及其資產總值不超過當時居屋申請資產上限。
計分制決定選樓次序 夫妻及育兒家庭優先
陸頌雄表示,「青置計劃」以「專項專供」的原則保證所有參加者都有充足的單位可以選購;而在選樓的順序上,則以計分制決定先後次序。他指出,問卷調查發現大部份年齡組別的受訪者都把「置業」放在人生規劃的首位,只有31至35歲組別把「結婚」放在首位,可以理解為「置業」雖然是優先項,但仍然可以在某些情況下與「結婚」交換先後次序;然而,大部份(77.7%)的受訪者都把「養育子女」放在最後一位,說明「置業」和「結婚」是青年計劃養育子女的前提。
他續表示,如果政府想要建立一個「育兒友好」的社會,就需要幫助青年解決成家和育兒的障礙,「置業難、置業遲」就是其中一個主要障礙。為此,「青置計劃」選樓計分制鼓勵青年及早組織家庭,參加者到期選樓時,以夫妻為單位申請,或家庭有初生小孩,都會獲得加分;此外,如夫妻同為計劃參加者亦會加分。
鼓勵青年自願參與計劃 中途退出或單位轉售有限制
梁子穎介紹,「青置計劃」為自願參與性質,參加者可以在中途退出,但為了確保支持青年置業的政策初衷,所以只有留在計劃並成功購入專項單位的參加者可以獲得完整的政策優惠,以保證公平。計劃規定,自行決定中途退出或不依期供款人士,只退還已供本金,不支付任何利息。此外,如有參加者三次選樓後均沒有合適單位,或逾期沒有行使選樓權,則自動結束計劃,按到期時本金及利息的金額支付。
他強調,「青置計劃」是要準確支援有置業需要而又未能負擔私人市場樓價的青年置業。為防止計劃單位被用作「炒賣」,所以計劃設有嚴格的轉讓限制。經「青置計劃」購得的單位,只可以按政府指定價目表轉讓予合資格人士,例如青置計劃其他參加者及白表人士。這一限制可以保證「青置計劃」單位有一定市場空間,參加者可以在需要換樓或套現時賣出單位;但同時設有指定價目表,可以防止樓價被炒高,避免計劃單位變成「炒賣」工具。
陳穎欣總結指,期望本次發佈會提出的「青年未來置業儲蓄計劃」可以拋磚引玉,激發社會更廣泛的討論,讓政府和專家學者一同為香港的青年人解決置業難題出謀劃策,提升香港青年的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按此查看︰工聯會青年未來置業儲蓄計劃倡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