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發生多宗照顧者悲劇,包括觀塘區上星期揭發一宗母子雙屍案,揭示獨居長者 及隱蔽長者在日常生活極易被忽略,需要社會更多的關懷,政府有必要進行安老服務體制的改革。
今天(8月21日)工聯會副理事長、立法會議員鄧家彪,工聯會副理事長、黃大仙區議員丘燿誠,觀塘區議員、扶貧委員會委員簡銘東,觀塘區議員余邵倫、李嘉恒、程海欣,黃大仙區議員譚美普、莫健榮,九龍城區議員黃文港,以及油尖旺區議員孫智敏和許德亮,一同約見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何啟明及社會福利署官員,遞交加強長者住戶支援建議書,並交流長者在社區的情況。
工聯會希望政府重視獨居長者問題,防止悲劇再次發生。工聯會一直關注獨居長者的問題,於去年12月發表的《獨居長者支援研究報告》提出多項加強支援獨居長者的建議。為了避免再有獨居長者「失救致死」,同時解決獨居長者醫療、數碼鴻溝和吃飯等日常生活問題,加強對獨居長者的支援,締造健康安全社區,工聯會向政府提出以下建議:
1. 建立「四層架構」,支援獨居長者
個人:政府相關部門可通過安老統一評估,判斷該獨居長者的身體情況是否為體弱個案(高風險),評估應否資助完善他們的居住環境設施,例如在屋內增加扶手設備及樂齡科技,上門檢查平安鐘等。
鄰里:透過關愛隊宣傳,帶動鄰里之間主動關愛獨居長者,例如鄰里要主動留意獨居長者門口的警報燈是否有發生變化,若果發現獨居長者長時間沒有出門,要立即敲門看望。
社區:關愛隊可與屋邨保安加強合作,共同支援獨居長者,同時關愛隊可以完善獨居長者資料庫,由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與社會福利署協調,給予關愛隊探訪長者住戶名單,關愛隊作為前線人員透過家訪確認該長者是否獨居,並上報房署以完善獨居長者資料庫。
長者中心:長者中心可登記獨居長者的求助個案,再聯繫社署支援。但香港目前140萬5千名65歲以上的長者中,只有25萬人入會,入會率僅為17%,故建議實行一個自動入會機制,讓獨居長者自動成為會員長者。
2. 醫療
部分獨居長者因為經濟原因或者不捨得使用額外服務費和交通津貼而錯過陪診服務,建議勞工及福利局資助合資格的獨居長者免費陪診服務並津貼服務人員在陪診期間的交通費,申請資格需要醫生證明書,按照需要身體情況優先分配「一對一」陪診名額,由社會福利署支援服務,讓部分獨居長者可以安心使用服務。
3. 科技
香港長者的鄉下各有不同,部分長者廣東話帶有濃重的鄉音,故在使用平安鐘的時候常常面臨語言不通、溝通不暢的情況,建議平安鐘加入翻譯功能。同時,政府應該與醫院和公屋等機構共用長者數據庫,對高風險的長者提供免費安裝「平安鐘」的服務。
擴大平安鐘的覆蓋率:義工團體協助修復已經損壞的平安鐘,建議政府牽頭令平安鐘公司和內地領先AI翻譯公司合作,令平安鐘增加實時翻譯功能。
樂齡科技器材的使用和資助:可以利用樂齡科技器材來改善或輔助長者的生活品質,如智能手錶、智能床、智能輪椅和遠程監控系統等。這些器材可以幫助長者預防跌倒、監測健康狀況、提高安全感和自信心等。然而,這些器材的價格不菲,對於收入不高的長者來說,是一個沉重的負擔。故勞工及福利局應擴大長者醫療劵計劃和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劵計劃的資助範圍,用作購買或租用更多種類的樂齡科技產品。同時,發佈相關指引,並列明可用作購買醫療劵的預算金額。
至於高風險長者,建議創科局及勞福局提供保護長者安全設施,該設施將感應器放在大門上就可以紀錄長者出門時間。如果今日沒有開門,就會亮起紅燈提示長者沒有外出。請鄰居或義工上門詢問該長者的狀況,達到鄰里互助,增進鄰里人文關懷,降低獨居長者失救至死的機率。
4. 社會服務
參考內地設立長者食堂的做法,民政事務署可與當地食肆溝通建立香港版的社區食堂,政府給予部分補貼,和食肆合作,以低於市面的價格,例如60元的套餐,36元給予長者,將此類的優惠推廣至社區,形成規模效應,可因應營業時段調整,如長者用餐下午5點至6點有低價套餐,有意識的組織餐廳發展為社區食堂,緩解獨居長者吃飯問題。
工聯會還建議政府應該對獨居長者群體進行劃分,評估具有高風險的獨居長者,以及體弱獨居長者名單,作為高風險獨居長者的名單。此外,目前未有完善的獨居長者數據資料庫,僅社署擁有較為全面的相關資料,但高收入獨居長者無需領取綜援或長者生活津貼,則無法掌握具體資料。而房署亦僅有公屋獨居長者的資料,缺乏居住居屋及私樓的獨居長者資料。故於獨居長者資料庫應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工聯會促請政府檢視目前關於獨居長者的資料系統情況,在此基礎上建立綜合大數據資料庫。
事實上,獨居長者人數僅佔據社會一隅,他們的安全風險除了比其他長者更高外,也因為他們在社會中的人數佔比較少更顯弱勢,更依賴社會的第三方主動提出關注。故期望勞福局與社會各界攜手主動介入,優先關注風險程度最高的獨居長者,深入了解他們的需要,讓貢獻香港社會奮鬥一輩子的長者能夠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