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會副理事長、立法會議員鄧家彪與陳穎欣,聯同「好藥港用」關注組今日(11月15日)與衞生署助理署長和總藥劑師,就藥物註冊機制事宜見面。工聯會希望政府與時間競賽,加快審批新藥,除了「好藥港用」,還希望爭取「好藥平用」,為病人帶來更多治療選擇。
鄧家彪與陳穎欣表示,政府實施的「1+」機制經已落實一年,針對用於本地治療嚴重或罕見疾病的新藥註冊申請,至今有7款新藥獲批。日前醫務衛生局就醫管局藥物採購及處方作出回應。於2023-2024年度,醫管局的藥物開支超過131億元,而病人自費的藥物開支亦高達34億元。
「好藥港用」關注組召集人鄺耀深指出,癌症逐漸演變成慢性病,長期醫療需求意味着醫療上的負擔會越來越重。關注組義務顧問鄧寶蓮表示,香港的癌症病人不但面對藥價高昂,即使有藥亦可能因未在港註冊而未能把握沿治療良機。關注組病患倡導吳樂文提及到,澳門的藥物註冊速度比香港更快,香港亦可研究如何再加快入藥程序。
就長遠發展「第一層審批」藥械註冊機構,衛生署表示香港由2023年開始加入國際醫藥法規協和會 (ICH),獲正式通過成為其觀察員。而新加坡的歷經9年才由觀察員獲得藥物審批國際認可,因此相信香港仍需要一段時間。
工聯會及「好藥港用」關注組提出,政府在維護病人利益同時考慮藥廠的經濟效益,例如提供經濟誘因予藥廠,同時要求藥廠收集更多香港本地臨床數據。
鄧家彪認為,當局要盡快「追進度」,應該在藥物審批同時與藥廠主動聯繫,爭取最大的議價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