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联会一直关注香港人力资源规划,今日(9月27日)约见特首政策组,提交「关于本港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政策」意见书,要求特区政府因应「八大中心」定位、未来产业发展检讨和改革大专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时培养更多配合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和技术人员,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带动高质量的充分就业,切实做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目标,过程中亦应充分善用职工会在职业培训中的角色和作用,做好人才供应。
工联会出席代表包括理事长黄国,副会长、职业训练及促进就业委员会主任陈邓源,副秘书长、工人俱乐部主任程岸丽、副秘书长、工人俱乐部副主任杨荣辉、工人俱乐部管理委员会顾问戴希立。特首政策组组长黄元山、副组长林淑仪及研究团队成员刘勇飞、邓栢想及李君儿出席。
黄国指出,香港正面对劳动力不足难题,在推动高质量经济发展升级及转型,需要有为政府及高效市场相互结合,香港人力资源规划需要配合国家发展及香港的定位,对准「八大中心」定位制定适当的培育人才及青年政策,全面检讨及优化现行大专教育及职业培训制度;针对本港劳动参与率偏低问题,除要优先改善本地劳工的薪酬福利待遇,採取更积极的鼓励就业措施外,亦要透过教育培训,解决现时出现的人力错配问题。
香港正面对种种挑战:
1. 劳动参与率不高,仅55.3%,如何有效提升以增加劳动人口的供应;
2. 人力资源规划暂未能紧贴「八大中心」定位发展,如何有效协调人力资源与产业发展供需,是当前有待突破的急务,有效增加人才、制订「育才、储才」的人力资源政策,才能纾缓就业错配情况加剧;
3. 现时大专院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与巩固「八大中心」地位、推动「八大中心」产业之目标仍有一段距离,故大专院校应开办更多相关课程,要为青年提供正规教育培训,加强和作深度培训,做好供需匹配,始能让青年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有发展机会、有上流空间。另应大力推动职、学双轨制,提升技术人才的社会地位,培养更多智力型技术工人,弘扬工匠精神,鼓励「工字有出头」,才能令青年有更多不同类型的事业出路;
4. 利用创新科技、加强培训技术人才、协助产业转型的步伐有待加快,以组装合成建筑法(MIC)及将军澳百胜角消防处纪律部队宿舍项目为例,较传统建筑方法的工期缩短了约30%至50%,工程总体劳工成本节省达45%,高空工作人数减少50%。然而,香港职训局辖下的培训仍以传统技术训练为主,「组装合成建筑」(MIC) 培训课程仍在起步阶段,反观新加坡在2020年已推出组装合成相关专业人士转业计划,培训时间为半年至一年,预计2025年将合共培训8万名掌握最新建筑技术的人员。
工联会就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政策,向特首政策组提出两项建议:
1. 改革现时大专院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
因应本港未来人力资源需求调查结果,检讨现时大专院校教育课程设置,削减过剩的副学士学位,加强就业能力培养,做到供需匹配,学有所用,有向上流动的机会。
因应现时培训课程偏重学术、部份课程与就业脱节、「有工无人做、有人无工做」的人才错配、潜在劳动力未有充分利用发挥等问题,要求全面检讨改革本港职业教育体系,紧扣未来产业发展需要,重视新型智力技术人才培养,加强职业再培训,迎合终身学习需要。
2. 充分发挥职工会在职业培训中的角色和作用
特区政府一直未重视工会在职业培训体系中的角色和作用,然而事实上,工会有其独特优势,包括工会由不同行业工会组成,熟悉不同行业情况,课程内容贴近行业实际需要;培训导师多是行内具丰富实践经验人士,学员学到实用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工会的联繫网络可以做到培训与就业相配合,提高就业率。
大湾区职业培训教育互联互通是大势所趋,本港工会与内地工会有紧密联繫,在职业培训上有长期合作关系,累积不少经验,包括国职考、「一试两证」等,有助推动大湾区内职业培训学歷的互认互通,便利国家技术人才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