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完善劳工政策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行政长官最近发表新一份《施政报告》,当中接纳了工联会不少的建议,工联会代表于11月27日约见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跟进《施政报告》内劳工政策内容。工联会出席代表包括:工联会会长、立法会议员吴秋北,工联会理事长、立法会议员黄国,副会长陈邓源,副理事长林伟江,副理事长丘燿诚,副理事长、立法会议员邓家彪,副理事长、立法会议员陈颖欣,会务顾问林淑仪,立法会议员陆颂雄和梁子颖。
会上聚焦讨论人才培训、权益保障、职业安全以及完善退休保障。工联会期望局方持续以「机会」、「保障」、「兜底」三方面完善劳工政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升基层劳工的幸福感、获得感及安全感。
机会:持续优化本地人才及技术人员培训
最近劳工及福利局公布《2023年人力推算报告》,聚焦各产业人才及技术人员的短缺情况,人才是香港是重要的资源,也是未来新产业及新经济发展的关键,施政报告虽然提出多项抢人才、便利专才来港措施,相信能助力经济发展,但政府也要着力专才培育为不同产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劳动力,同时,亦要保障本地工人的就业机会,尤其需为香港青年增加向上流动的机会。
无论是输入外劳或是人才计划,必须以「保障本地就业优先」为大前提,对于人才计划要有严格把关及标准,更精准吸引香港真正缺乏的人才,防止被漤用变相输入廉价劳动力。输入外劳政策更要严格把关,研究订立煞停及减少外劳机制,一旦发现输入外劳对本地工人的工资、福利及就业构成负面影响,须马上停止输入,有序减少已输入的外劳,优先推动行业提升薪酬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吸引更多潜在劳动力重投劳动力市场,从根本解决问题。
除了「外求」人才,也要着力培训本地人才。现时青年多接受传统教育,未能在中学阶段接触职专教育。特区政府应儘早推动职学双轨教育制度,让青年考虑职业发展时有更多选择,提供更多不同类型的事业出路。另外,现时大专课程偏重学术,教育蓝图与产业发展脱节,造成人力供求错配。政府亦应检视及改进各大学及专上院校的供才教育,完善应用学科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包括增加更多以职业导向为本的应用学科等,培养切合产业发展的职业技能及专业的人才,避免过度培养学术型人才,令青年人学无所用,失去向心力。
人力推算报告中特別提供劳动力高龄化严重,有50万在职人士已年届60岁。特区政府须运用好初老劳动力,推动银髮就业,人力政策及社福政策互相配合,如放宽长生津入息限制至合理水平,提升银髮族的就业意欲,让福利政策也发挥鼓励就业的功能。特区政府早前推出「再就业津贴试行计划」,原本预算6000人参加,但至9月底参加人数已经超过二万人,证明中高龄群体有巨大潜在劳动力等待发掘。
在输入外劳的同时,政府也要积极提升本地劳动参与率,本港仍有庞大的劳动力待发掘,若能充分释放潜在劳动力,估计能增加三、四十万劳动人口,足以填补未来几年的人力短缺。我们认为政府应提供更针对性政策以鼓励女性就业,如增设双职妈妈免税额,全薪产假、侍产假、增设课后托管服务名额。
保障:完善退休保障制度 持续优化强积金制度 改善职安文化 加强职安保障
会上以近日多宗工业意外爲例,唿吁政府加强职业安全的宣传教育,带头建立良好职安文化。虽然上年通过「职安条例罚则修订」,但本港的职安情况未见改善,夺命工业意外不时发生,当中建造业为重灾行业。发展局在发牌给承建商及在工程招标时,应审查承建商的过往安全纪录,作出评估是否应由该承建商负责工程,避免拥有多次劣迹的不法者使用「价低者得」的方法,一而再,再而三漠视在职安上的投入。同时,建造业界不时出现「赶工」导致忽视职安的状况,皆因经常出现工期不足问题,建议政府应重新审视工程工期问题,并制定「合理施工期」予承建商。而针对高危行业保费过高、购买劳保难的问题,建议特区政府设立「职业安全健康保障局」,成立中央职业保险补偿基金制度,协助不同就业形态的僱员购买劳工保险。
在退休保障方面,促请政府持续完善强积金制度,令强积金成为有力的退休保障支柱。今次施政报告只提及落实「强积金全自由行」,但为低收入的僱员及自僱人士代供强积金、调整供款入息上下限及增设「保证回报高于通胀」产品等都未有着墨。期望特区政府在新一份财政预算案能兑现承诺,适时公布相关具体细节,展示特区政府担当有为,关顾基层的作风。
现时平台外送员缺乏劳工权益保障,工伤欠保障尤其明显。因此,促请特区政府订立平台外送员标准合约,规定平台公司提供不少于《僱员补偿条例》补偿额度的工伤保障。
兜底:为弱势劳工做政策兜底 确保劳有所得
新一份施政报告终于落实劳工界争取多年的最低工资「一年一检」。工联会支持最低工资引入方程式及实施「一年一检」,「可加不减」令未来工资检讨有据可依,惟方程式过于保守,增幅不太理想。现时方程式中,「共享经济繁荣因素」门槛高,导致基层打工仔女分享不到发展成果,需要重点关注跟进。促请特区政府未来必须进一步优化及检讨方程式,建议提高方程式中计算经济增长因素百份比,确保基层劳工劳有所得。
工联会将持续跟进,落实以就业优先为导向,从「机会」、「保障」、「兜底」三方面完善劳工政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让劳工能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提升基层劳工的幸福感、获得感及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