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将在下週三(10月25日)公布最新一份施政报告,工联会职业训练及促进就业委员会(下称「工联职训就业委」)认为政府一直未有妥善发挥各政策局辖下部门职能,导致社会才会出现「就业错配」情况。香港正面对本地劳动力不足难题,在推动高质量经济发展升级及转型情况下,香港人力资源规划要配合国家发展及香港的定位,在这况下当局要全面检讨僱员再培训计划,并且要重新定位本港职业教育规划。
工联职训就业委主任陈邓源、副主任程岸丽及副主任、立法会议员梁子颖以及工联会职业再训练中心总幹事邓咏芳博士,今日(10月20日)在政府施政报告公布前夕召开记者会,要求政府全面检讨再培训计划及本港职训教育规划。
全面检讨再培训计划,以助扩充人才库
陈邓源指出,已推行逾30年的再培训课程,原意是协助低学歷失业人士转型就业,但随着经济转型,市民曾遍学歷有所提升,现时部份再培训课程未能直接配合不到社会发展及协助失业人士转职,政府应全面检讨有关计划。
邓咏芳在前缐工作时接触到不同的工友,工友在復常后有兼职工作,但全日制课程课时较长,时间上难以配合工友就读,所以兼读制课程较容易切合工友需求,如果再培训的兼读制课程亦有津贴,便会更吸引。此外,因现在入读再培训课程资格限制于副学位或以下人士报读,一些较高学歷的工友而未能入读,或要经繁覆程序进行酌情,而减少参与培训机会,或想报读亦被拒于门外。她认为,再培训计划应检讨,以迎合社会发展。
程岸丽表示,根据政府统计处及数字显示,今年6月至8月达副学位或以上的失业人数有4.9万(佔总失业人数4.3%);而达副学位或以上的劳动人口由2022年第二季147万升至今年第二季的155.7万(上升5.9%),反映受影响的劳动人口已不限于较低学歷人士,失业转业的高学歷人士亦有再培训的需求。故政府应放寛课程报读资格至具大学学位或以下,以配合社会发展;同时将课程的每日津贴增至$384及津贴涵盖至兼读制课程。
过去三年疫情期间市民对再培训课程内的带津、利民育才的再培训课程反应热烈,每年更培训逾10万名基层僱员,属可延身发展及具吸引力的培训方法,但同时需配合香港新型工业化及「八大中心」发展及应用才能有效地为港「育才」。
再培训课程不止在疫情期间有需求,在復常后社会各界对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在各行业都趋向发展电子化、云端化及智能化以迎合社会新的生活模式下,不少新兴行业因而掘起,如外送平台、网购、直播带货等,而相关的新兴行业更可与行业职工会结合,故可以预视市民会要求再培训课程内容要更多元化及课程质量也要提高。
再者,梁子颖提到,每年再培训局培训逾10万名基层僱员,在2021-2022年度培训课程及计划开支约12亿元,其中津贴合资格学员的学费开支为2.8亿元,相比每年教资会的223亿元和职训局的36亿元(2021-22年度政府补助数目)政府所投放的开支并不算多,可谓成本少。
梁认为,香港确立「八大中心」定位,对人才需求势必大幅增加,政府应探讨在社会及产业发展时与职业教育接轨(如以八大中心作为发展网领,以培训人才作为发展蓝图、以减少输入外劳作为发展目标),长远更应订立人才需求时间表以适时培训专才(如研究现时就业人口年龄层分佈、出生率、婚后生育率,预先推算某年期为退休潮或就业人数会突降或大跌,从而可预早准备相应对策),避免就业错配的情况加剧,甚至要过度依赖输入外劳。
加强内外沟通协作,以助增强人力资源发展优势
梁子颖亦强调,政府要善用各培训机构的行业谘询委员会,增加工会在咨询架构内份额及代表性,因为在产业及创科发展等职工会会更理解行业实况,能给予更多职业实操技能的意见及不同职业的资歷、技术要求等培训细节。
同时,工会有其独特优势,包括工会由不同行业组成,熟悉不同行业情况;培训导师多是行内具经验人士;工会也可结合就业及学术教育,提供全面培训,可使课程积极回应市场需求,学以致用;另外,本港工会与大湾区的内地工会有密切联繫,有助在加强与大湾区工会或相关机构合作。故建议政府增拨资源(如支援办学空间、设施等)鼓励职工会参与及提供行业「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因应社会发展、产业变化,促请全面检讨本港职业培训架构、政策和课程设置等,工联职训就业委总结建议:
1, 放寛课程报读资格至大学学位或以下;
2, 将课程的每日津贴增至$384及津贴涵盖至兼读制课程,从而释放劳动力。
3, 增加职工会参与职业教育份额;
4, 政府应重视和鼓励职工会参与及提供行业「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5, 结合再培训局不同的就业及培训计划,特定企业或行业制订具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课程」,并加入创新、智能及数码化、高质量技术、未来技能等新型工业化的基础性培训内容;
6, 推动以「在港理论授课,湾区体验实习」,助港人考取两地互认的资歷,融合两地人才发展;
7, 将再培训课程提升至最少资歷架构第四级;
8, 让修毕再培训课程的学员可在投考专上学院时获得学分豁免及可衔接更高阶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