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推出「基层医疗健康蓝图」,愿景是「重预防、治未病」,改善巿民的整体健康状况。为配合蓝图发展和解决医生不足问题,政府大力吸引非本地培训医生来港执业。目前免试认可的75间海外医学院,绝大部分来自英美澳加,印度亦有学院上榜,内地只有3家,但都限定以英语授课。很多香港学生升学的中山大学,虽然亚洲排名不逊于印度院校,却未获纳入名单,整个广东省的医学院都不获免试认可。
医护流失率偏高,公营医疗系统尤甚。香港目前每1,000人口只有2名医生,低于新加坡和日本的2.5名,远少于英国3名和澳洲3.8名。医管局主席范鸿龄早前表示,只有50名海外医生在医管局工作,直指有限度註册及特別註册计划反应不理想,寄望日后到外地进行大型招聘以改善情况。
与其取远水救近火,政府何不善用在港的医生人才?本港正有一批曾在内地接受正规5年或以上医学教育,并已考取到医师资格的香港居民,当中不乏具丰富临床经验的主治和专科医生,但他们的医生资格不被香港医疗体系承认,有人彻底转职卖保险、保健员或看更,医疗人才白白浪费。
我认为政府可参考以往「社团医生」的考核模式,当时由香港大学外科、内科及妇科教授担任考官,招聘在内地受训的医生,通过三重口试考核后,便可受僱于慈善机构开设的诊疗所,以有限度註册医生名义行医,将拥国家资歷医师纳入医疗体系。
「基层医疗健康蓝图」以地区康健中心服务模式为基础,「同声同气」的医护人员对基层医疗服务十分重要,政府应尽快设立人才库,充分掌握具内地医师资歷的港人资料,包括总体人数和专科范畴,加以善用。另外,每年都有不少港生到内地学医,提供衔接课程协助回港执业,比要求通过门槛过高、偏重英语的执业试来得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