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林郑月娥在立法会出席答问会时表示,解决香港土地问题,“在长远来说,在维港以外填海,似乎无可避免。”这反映出,在十八个土地大辩论选项之中,在政府角度来看,填海造地是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项。
工联会首先同意住房问题为香港最大民生问题之一,而当我们考虑到规模和执行上的可行性和难易度,我们也同意在生态敏感度较低及受市民影响较少的水域填海造地,是可行和实际的中长期解决方案。只要政府能够在进行工程前做好环评,在规划上充分考虑了香港公众利益,并承诺以公、私营房屋以“七三比”为规划目标,工联会并不反对填海工程。
然而,最令工联会担忧的,并不是填海是否可行,而是未来的土地供应方案是否能够切实解决香港基层市民的住房问题。公屋联会指出,过去五年,香港实际房屋供应与《长远房屋策略》(《长策》)中所订的目标距离愈来愈大,至2017年,短缺数字达到94,300个单位,其中尤以公营房屋的短缺最为严重,供应量只达到《长策》建议数目的71%,私营房屋的供应量却达到建议的115%。现时,公屋平均轮候时间已上升至5.3年。香港住屋问题日益严重,基层市民生活困苦,政府必须正视。
工联会认为,政府应以公屋为主、资助房屋为辅、私人市场作补充,以提供租住型公屋作为本港房屋政策核心,同时完善置业阶梯,让市民能按照自己的经济能力置业。为此,工联会主张,政府应把公、私营房屋比例由六四比提升为七三比。
今年6月,政府调低资助房屋定价,这虽能惠及更多中低收入家庭,但同时也可能吸引更多人为炒卖目的而入表申请,减少了自住用家的中签机会。为了保证资助房屋能够切实协助有需要市民置业,政府宜落实政策遏止炒卖居屋的风气,明确区分房屋市场,把新建的资助房屋从自由市场中分离,规定资助房屋业主日后只能把单位卖予政府或其他合资格人士,把居住市场与炒卖市场分隔。政府更应为低收入家庭提供租金津贴、为部分楼宇重新推行租务管制,及扩展物业空置税至二手市场,“三管齐下”以快速改善基层居住问题。
未来五年公私营单位实质供应的比例上,大致为5比5,达成不了原定目标的6比4,更达不到工联会一直倡议的7比3,预计公营房屋的供应短缺问题将会加剧。短期内,政府应活用现有熟地,改变土地计划用途以增加公营房屋供应,如近月把9幅原为私营土地拍卖的土地改为兴建公营房屋的做法便值得支持。
工联会相信,只要政府坚定解决香港市民住屋问题的决心,一定能推出行之有效的方案或政策。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工会联合会会长吴秋北
刊于2018年9月《紫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