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联会在2021年11月29日至12月5日期间,在各个地区街站进行了《解决房屋问题你有Say!》的意见收集行动,就八个解决土地房屋问题的建议收集市民意见,一共收到22877个回覆,当中四个最多人选取的解决土地房屋问题选项分別是:「增建公屋,兑现三年公屋上楼承诺」(7562)、「拒绝纳米楼」(4933)、「支持私人、资助房屋市场分隔」(3152)及「加快市区重建及旧区更新」(2343)。今日介绍意见收集行动内容的工联会代表,包括会长吴秋北、副会长麦美娟、陈颖欣及蔡永强。
香港面对着迫切的房屋问题亟待解决,工联会以「一降一升」为土地房屋政策目标,降是降低居住成本,升是提升居住质素。而要达致这「一降一升」的目标,我们提出8大建议,包括:
- 提升市民居住面积,拒绝纳米楼
- 增建公屋,兑现三年公屋上楼承诺
- 加快市区重建及旧区更新
- 支持私人、资助房屋市场分隔
- 尽快推展北部都会区及中部水域人工岛工程
- 多元开发土地
- 重推一手物业空置税
- 简化规划程序,缩减造地时间
是次意见收集行动的结果反映,市民觉得「公屋三年上楼」、「提升市民居住面积」、「公、私营住屋市场分隔」,以及「加快旧区更新」,在土地房屋政策中最为重要。
会长吴秋北解释最多市民选取「公屋三年上楼」作为解决住屋问题的选项,这是因为公屋供应严重落后,轮候时间持续恶化,按房委会公布,截至9月底一般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长达5.9年,较6月底公布的5.8年再恶化,创22年新高。
吴探访过许多劏房住户,深明劏房户最期望就是能够上到公屋,脱离劏房的恶劣环境,同时因公屋租金较劏房低,可减轻经济负担。工联会建议必须增建公屋,兑现三年上楼承诺;而短期措施则应增加市区的过渡性房屋,例如利用入住率不高的宾馆、酒店作为过渡性房屋。
而拒绝纳米楼为第二多人选,吴指出因为现时楼宇越建越细,令居住愈见挤迫,尤其有关状况已蔓延至公营房屋,实在是开倒车。事实上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积只有161平方呎,不仅低于邻近的新加坡以至深圳,甚至就连红十字会对囚犯最细的居住面积不应小于215平方呎的标准,香港都算不上。故工联会绝对认同要提升市民居住面积,拒绝纳米楼。香港要解决住屋问题,不能只求数量而降低居住质素。
麦美娟认为市区重建是楼宇更新的必然过程,而市区重建策略必须作出重大改变,重建不要再只建天价楼,重建目标应该是改善居民屋住环境,而不是逼他们迁到偏远地区。工联会建议市建局获得的土地,应该提升兴建公屋或公营资助房屋的比例,而居民亦应获原区安置。
陈颖欣指房屋应该用来住而不是用来炒,国家早已确立「房住不炒」的定位,「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亦重提「房住不炒」,以及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三稳目标,香港却陷于「房炒不住」的困境。工联会建议参考新加坡的做法,将炒、住市场分隔,日后所有公营资助房屋,以房住不炒为准则,不容许补地价和于私人市场出售,只能转售与其他合资格人士。
蔡永强指出劏房户达20万,生活环境恶劣,他重提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提出将告別劏房列为实现国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尽力做到此目标。而期间亦要改善劏房户的处境,工联会认为当局必须尽快实施租务管制,以及打击漤收水费,而且必须尽责执行,不容法例立而不行,令劏房户处境无法改善。
副会长麦美娟表示,要解决房屋问题,必须增加房屋土地供应,工联会提出多元开发土地,只要能有效增加土地供应,均应设法开拓。但更深层次的是要解决贫富悬殊问题,提升市民收入。由2006年至今年,每月就业收入中位数增加了86.7%,但私人住宅售价指数增加了324%,私人住宅租金指数上升了94.5%,可见,工资水平追不上楼价的升幅,市民只能无奈租住较细的单位。工联会将会继续在议会,本着争公义的决心,改革制度,改善在职贫穷和财富再分配,让市民分享得到经济成果。
(选举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