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公营医疗系统长期承受沉重压力,从专科门诊轮候时间不断创新高,到第五波疫情爆发时显露急症室轮候时间及病房使用量远超负荷,都在指出香港公营医疗系统已超越临界点。医院管理局最新资料显示,眼科的专科门诊稳定新症轮候时间超出三年,内科轮候达两年七个月。为解决问题,近年财政预算有关公共衞生的拨款逐年提升,二○一七/一八年度衞生方面的政府经常开支六百二十六亿元,二○二二/二三年度提升至一千二百七十九亿元。两个「十年医院发展计画」亦着手重建老化的医疗设施,以应对各联网未来的医疗需要。
医生短缺 现行手法难解决
硬件尚可筑之以钱,人才问题却非朝夕可解。截至二○二○年,香港正式註册医生只有一万五千二百九十八名,即每一千名港人中约有两名医生,相对于新加坡的二点五名、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成员国平均的三点五名为少。近年《预算案》中均有预留资源,予医管局改善前綫人员待遇以挽留人才。四月二十七日时亦公开了首批特別註册委员会认可的医学资格名单,让合资格的非本地培训医生有例可循来港执业。可是,食物及衞生局的《医疗人力推算二○二○》预测,医疗人手短缺问题在中长期会更恶化,二○三○年及二○四○年分別短缺一千六百一十名和一千九百四十九名医生。可预见现时的方法未必能有效打破医疗困局,让本港病人服务得到改善。
第五波疫情为香港带来惨痛教训,同时也揭示了善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医疗服务是可行出路。因应疫情期间的强制检疫措施,部分港人无法回港覆诊,政府推出「特区政府对居粤之医管局长期覆诊港人特別支援计画」,委託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为已预约医管局指定专科门诊或普通科门诊覆诊的患者提供诊症服务。截至三月三十一日已有约三万五千六百人次通过计画覆诊,使用者普遍表示满意服务,觉得跟在港就医水平相若。
若特別支援计画从此恒常化,不论是政府还是市民都能得益。内地医疗费用较香港低,购买内地医疗服务并不会增加香港政府医疗财政负担,甚至「悭到钱」。对于长期轮候公立医院的病人来说多一个选择,加快轮候时间,同时减轻香港医疗系统的压力。而一直未受到照顾的在内地居住港人,也能获得更便捷的医疗服务。对于内地而言,善用既有医疗资源增加医院收入,透过「港澳医械通」引入香港註册药物和医疗仪器,提升大湾区医疗水平,推动内地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资助患者大湾区就医
三月时,我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五次会议上,提交了香港医疗福利可携伸延至大湾区的议案。建议以港大深圳医院作为试点,让医管局合资格患者可到大湾区内地九市的三甲医院就医,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至大湾区内地九市三甲医院。之前的特別支援计画经验证明了跨境医疗在技术上是可行的,需要的不是钱,而是改革思维。只要以民为本,急民所急,定能稳住步子,逐步拆解开香港社会长久以来的难题。
工联会理事长、立法会议员黄国
刊于2022年5月11日《星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