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修例风波中,极具符号性质的港英龙狮旗时常出现在大小示威游行和暴力现场。关于那些香港青年,我常想象面具之下一脸稚嫩,是以怎样的表情挥舞那面记录着民族屈辱的旗帜。
在殖民统治时期,「中国人」三个字不曾令港人焦虑或迷惘。殖民政府管治体系等级分明,最多做到高级华人、华人精英。位同洋人都谈不上,更別说准你做洋人。150年漫长的殖民统治,直到1987年回归前,英国政府才忽发慈悲,开始向港人发放英国(海外)(BNO)护照,此举更多是搞分化的撤退策略,和近来英国大打BNO牌支持黑暴的无耻行径同出一辙。那护照上刺眼的「海外」两个字,正是「宗主国」对香港人再清晰不过的身分界定,只是仍有部分持BNO护照的港人当那是身分的象徵,实在是自取其辱、自失身分!更为讽刺的是在回归近24年后,「香港人是不是中国人?」成了部分香港青年,甚至从未经歷过殖民统治、回归后出生的新一代,理不清、想不透的人生课题。我们的青年怎么了?是甚么让这些香港人沒了根?又是甚么切断了这些香港青年的民族血脉,抽空了中国魂魄?
抵抗侵略奋发图强,找回迷失的集体自尊与自信
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威胁。西方国家在世界各国进行了500年的殖民掠夺,实现自身现代化崛起。发展到明清时期,中国便成为西方殖民帝国最后要攻佔的堡垒。清朝干隆盛世,当然有底气有自信拒绝英使马戛尔尼的无理要求。只是东方古国盛极而衰,那「自尊自大」便成为「闭关锁国」、走向衰败的关键。及至晚清,国人在大英帝国东印公司走私鸦片的荼毒下,一厥不振。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清王朝战败,自此开启了割地、赔款、卖国、不平等条约等丧权辱国的近代屈辱史。自干隆盛世到1840年,期间不到50年,古老帝国的崩塌何其迅速!这对天朝大国的打击何止是领土和国家利益,更深重的打击还在精神和自尊。当时的有识之士也有洞察危机,醒觉国家落后,如魏源、龚自珍、林则徐等,但已无力挽狂澜。大小战争节节败退,中国人受尽屈辱打击,却始终坚持发奋图强,所以有洋务运动,有「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戊戌变法,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可以说,近现代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中国学习西方,追赶西方现代化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有因自尊而自大、因自尊而自卑自贱,当然还有因自尊而自强。自大影响学习,不会进步;自卑自贱则是失败主义;只有自强才能实现真正的自尊。重建自尊自信谈何容易!在这救亡图存的歷史进程中,香港虽被英国殖民统治,磙烫的中国心从未与祖国真正分离过。
爱国港人支援祖国共患难,致敬为国而战的民族嵴樑
新中国的集体自尊,重建于共和国首战——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是志愿军用鲜血换来的。当年在香港的爱国商人、爱国工会,也都义无反顾为维护国家尊严,突破封锁,运送物资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丧权辱国的惨痛经歷使我们对国家利益特別敏感,维护民族生存,国家发展,以及经济财富的意识特別强烈。而维护国家利益更深刻、更重要的就是维护国家集体尊严。无可否认,过往追赶「西方文明」,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将西方经验和「文明」视作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途径,也造成了根深蒂固的文化自卑。
百多年屈辱史,不能忘记在国人前赴后继寻求救国的道路上,为维护民族自尊而作出牺牲,勇敢抗争和自强不息的志士仁人!我们要向那些在艰难卓绝的环境下,仍不失信心,抵御外侮,反英抗暴,支援国家建设的民族嵴樑致敬!歷史证明封建帝制或是资本主义都无法解救中国,惟有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让中国人民摆脱落后和屈辱,从废墟中爬起来,在挫折中成熟起来,在世界的交锋中重拾自信。这是一条中国人自己一步一脚印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人民物质生活与文化自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信这都是内地同胞的切身体会。
对祖国认识不足加深隔阂,百年殖民教育欲断民族血脉
反观香港问题,也有不少香港人与祖国发展严重脱节,对于新中国的认知比较肤浅,道听途说多过亲身感受。「一国两制」实践之初,内地和香港被简单化为「井水不犯河水」的关系,认为是对「一国两制」方针最佳维护与落实,这符合当时的背景。那只是对换了国旗必然爱国,「高度自治」必然以「一国」为前提的理想预期,显然过于乐观了。到了零三年七一事态后才开始觉悟。香港拥有一个完全开放、不设防的信息网络,我们的青年不断地被灌输两类信息:「西方民主如何好」和「社会主义如何坏」,并且以此为方针,在教育、媒体、管治方式、以及文艺等各方面持之以恆的渗透。加之反对派煽风点火,蓄意扭曲「一国两制」,总以「高度自治」、国际标准为由,对祖国避之不及,逢「中国」必踩。不夸张地讲,回归后的青年仍然在被动接受殖民教育,部分便成为「颜色革命」的助燃剂。截止2020年底,修例风波中有超过一万人因为涉暴被捕,其中四成是中学生,这是对香港全社会,特別是教育界的沉重审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个教训,彻底改革,拯救我们的孩子。
回顾香港教育发展,开埠之初殖民政府将香港原居民认定为社会阶层很低的「流民」,不具备接受义务教育的价值。1897年时任港督希望港人精通英语,遵守英国的律法和宪法,忠心于英女王。基于此,逐步开始推行英语教育,记录显示训练华人学好英语方便从事杂工、抄写员、翻译员等职业。英国一方面推行英语教育,一方面着力防范民族主义思潮。特別是1920年代以来内地革命对香港工运的影响,让港英政府面临巨大冲击,当时便有校长提出不要让中国人读中国史,当一个人知道自己国家的来龙去脉,民族情怀就会出现。1900至1911年,记载显示有超过七成人无机会接受教育,政府用于教育支出的税收也只有1.4%至2.4%。受六七反英抗暴及民间压力,港英于1970年代初开始推行九年强制教育,以期通过提供较佳的受教育和就业机会、青年福利等培养归属感,化解港英政府的认受性危机。教学仍以英文为主,传统爱国学校更是长时间被排挤在政府资助系统之外。可见港英政府在港实行的教育方针始终是以有利于殖民统治为目的。
文化殖民扭曲意识,影响深远;正本清源救我香港青年
香港的教育政策虽然随时代需要而有发展更新,但唯一百年不变的是国民教育的缺席,造成青少年普遍国民意识的薄弱。香港回归后却沿用殖民时期教育体制和施政理念,这就让別有用心之徒钻了空子,实施逆向爱国主义教育。回归后成长的一代青年学生,从反对国民教育发展到最终走上街头,搞港独、暴力、揽炒,将卖国求荣的英美代言人奉为偶像。如此教育显然出了大问题!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目前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是否与「一国两制」相适应,是否能够培养出爱国爱港的栋樑之材。另外,香港早已推行两文三语教育多年,中文(粤语)与英语同为官方语言,然而以公务员队伍为例,在工作中更为推崇英文,刻意边缘化中文的使用,以能操漂亮英语为优越,更有以不懂中文为荣的做作。语言即是文化,这何尝不是恋殖思想在作祟?我们当然应该鼓励学习外语,也可以懂外语而自豪,但绝不能以此作文化上的自我矮化、自我否定、自我淘汰,作身份认同。港人身份的自信难道来自英语,来自殖民歷史吗?由此可见文化殖民令人意识扭曲变态,影响深远。
回望回归前,内地和香港制度上的不同,也沒有阻碍经济上的合作发展;意识形态对立也沒有造成同胞之间太多思想和文化上的误解与隔阂。国家观念、国民意识从来不只是主权维护和宪制责任,还有文化认同、传承与尊严。爱国教育,不是一门叫作「国民教育」或者「公民教育」的学科,而是流淌在每一个公民血液里的炽热虔诚的家国情怀,当血脉相通,匯聚在一起所形成的社会向心力,就是对青年们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所以,在我们质问香港青年为何不爱国时,我们要首先思考是甚么阻碍了培养香港青年的爱国情怀?教育青年的老师爱不爱国?管治社会的高官、公务员爱不爱国?掌管舆论大权的媒体爱不爱国,更要问一问回归后沿用港英政府的各种制度到底爱不爱国!如果这个社会运转的逻辑出了错,我们又有甚么资格责备青年?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工联会会长吴秋北
刊于2021年5月15日《文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