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月,工联会副理事长、立法会议员邓家彪联同香港中文大学那打素护理学院、观塘区区议员简铭东、馀邵伦、黄启燊、程海欣、李嘉恒、刘嘉华、工联会观塘地区服务处主任侯文婷、该区的居民组织及中大学生义工再度组织家访深入调查,辨识高风险长者户的特性及其生活习惯,找出配对适合的乐龄科技提出解决方案,作为去年10月发佈观塘区独居长者支援社区调查研究报告的跟进调查。
这次参与调查的长者住户总计有220户,当中分別有120户 (54.5%) 是独居户和另有100户(45.5%)为双老户,两类单位比例相若。受访者平均年龄为78.6岁,其伴侣(如适用)平均年龄为76.7岁。
中大那打素护理学院陈裕丽教授指出,是次调查评估了长者5项身体能力的指标,研究显示有78.2% 的长者属于体弱(frail)或准体弱(pre-frail)类別,情况令人忧虑。调查亦发现,30%长者曾因健康状况变差而感到严重不适,例如曾出现失去知觉、突然晕倒、严重剧痛等情况;有43.7% 长者曾于家中受伤,例如跌伤、撞伤和扭伤。数据反映长者的健康风险,与居家意外有直接关系。
陈裕丽教授续指,调查发现只有 26.4% 长者遇到严重意外会首先考虑使用平安钟。数据显示,老年人的年龄和健康状况与是否安装紧急求助设备有显着相关性。安装平安钟的平均年龄为82.2岁,未安装的则为76.4岁,但与体弱情况沒有关联,有视力和听力障碍力长者分別有51.4% 及47.2% 会于安装平安钟。
程海欣强调,有67.6% 的长者认为自己不需要平安钟,只因他们相信自己在短期内不太可能于家中发生意外。另外有22.1% 的长者直言基于经济原因而放弃。当问及几钱才是平安钟的合理收费,仅有 33.6% 的人认为平安钟每月120–200港元的费用是合理,其余66.4% 长者觉得太贵。大多数人(80.1%)希望费用低于100港元,其中44.3% 表示除非免费,否则他们不会安装。简又指单位住户类型亦有明显影响: 79% 的独居长者有安装平安钟,而双老单位只有46%。不少双老单位长者相信其伴侣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提供足够帮助或向外求助,故未有需要花费安装。
黄启燊表示,长者社交网络薄弱,有 69.5% 的受访者称除伴侣以外(双老单位)并无单位以外的人照顾自己,有48.6% 表示其被探望次数为每月一次或更少。同时,长者中心的低参与率亦加剧了家居意外的风险,34.1% 受访者从未使用过这些服务或设施,53.2% 的人到访频率为每两个月一次或更少。根据评分,共有16.8%受访长者心理健康评级低于合格水平,缺乏社交不仅会损害身心健康,还会令长者遇到紧急情况时感到徬徨且不知所措。他又指调查中有57.3% 的受访者表示与邻居的关系良好,仅有 1.4% 认为与邻居的关系不佳,印证了团队此前建议利用邻里互助来提升老年人的居家安全的可行性。
简铭东认为数据反映了四个关键现象。第一,长者对身体状况过份自信,有37.3% 的长者在发生足以致命的严重意外后仍认为平安钟设备沒有必要,在过去六个月内曾发生过严重受伤的老年人中,只有 35% 有安装平安钟。近三分之二的体弱受访者(62.4%)沒有安装紧急召援系统,其中64.8%的人认为沒有必要。许多长者低估了意外事故的发生可能性及其严重性,仅仅在事故发生后才採取补救措施。从未想过自己需要接受支援,这种自信往往加剧了他们发生意外的风险。然而,事实上,所谓「再锋利既刀 都有生锈既一日」,如何让长者接受自己需要被支援这一事实,更可以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李嘉恒补充道,第二是过度依赖同居伴侣,双老家庭安装安全设备的比例低于独居户33%,忽略了伴侣可能无法提供及时有效帮助的风险。第三,是紧急联繫存在不确定性, 26.4% 的长者表示,严重受伤时首先会联繫家人,其中的36% 表示不确定是否可以联繫到家人,更有 4% 表示根本无法联繫,极大机会延误救援。第四,零收入难以负担平安钟费用,经济考量是阻碍长者採用紧急求助设备的重要因素,78% 的未安装的长者认为设备成本过高。
邓家彪重申过去提出的「四层支援」架构,即个人、邻里、社区、政策,让长者真的可以安享晚年,安心居安退休安老:
个人层面: 推广居家安老「三大法宝」,即平安钟、扶手及低成本被动式感应装置。被动式有两层含义,分別为被动式「安装」和被动式「召援」,最佳例子便是房署现时试行为长者单位安装的智能门磁,透过监察大门的开启情况以推测其安全情况,属低成本被动式安全装置。
邻里层面: 推行「楼长」或「层长」试点计划。政府可以考虑于屋邨推行,该楼或层数位义务代表获高危长者授权同意后,每天上门问候,确保其安全并将其需要转达及长者支援单位。
社区层面: 长者地区中心、长者邻舍中心及长者活动中心应在地区长者服务中担当更积极、更主动、更有作为的角色。全港逾200间长者中心每年获政府数十亿资助,它们理以更进取的方式支援长者,例如主动筛查社区中为行动有障碍或身体虚弱的长者进行定期家访,积极进行的外展计划。此外,社会福利署应就长者中心服务订立更进取的关键绩效指标(KPI),例如要求长者中心每年增加一定比例的新会员人数,同时确保服务质素。
政策层面: 政府应儘早建立高风险长者名册。名册可透过整合社会福利、医疗保健和房署等部门的数据,建立一个完善的高风险长者名册。唯有实时识別高危长者户,政府各部门便能将有需要的长者户转介予长者中心或地区服务队伍,跟进其情况并在需要时及时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