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根據2021年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全國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接近2.2億人,與2010年相比有超過70%增長。回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內地很多山區和貧困家庭兒童仍然無機會上學,「希望工程」為他們帶來了接受教育的機會。工聯會與各個屬會歷年來攜手會員、市民籌建了三十多間希望小學,又幫助無數失學兒童重返校園,深刻展現兩地人民血濃於水之情。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有一次我跟隨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到河北省一些鄉村,令我很震撼。」工聯會榮譽會長林淑儀娓娓道來往事,她表示,當時國家已踏上改革開放道路,很多方面都向好發展,但沒想到北京市周邊仍有地方「連喝口水都成問題」,遑論為兒童提供教育。「那個年代,農村最重要就是吃飽,很多家庭農忙時都要小朋友幫忙下田,加上一些封建思想,『女子無才便是德』,即使有讀書機會也是先給男童,所以當時的內地兒童尤其是女孩,失學問題非常嚴重。」
教育問題迫切需要處理,要如何廣泛動員海內外財力資源,匯聚力量去解決呢?林淑儀說:「當時全國青聯主席劉延東向全國呼籲,要幫助內地失學小朋友重返校園,讓他們有書讀。那時候我是全國青聯委員,覺得香港方面可以盡一分力,便將這個想法帶回工聯會,最終工聯會和教聯會合作,在香港發起『希望工程重返校園助學計劃』,註冊了一個獨立慈善機構,在香港發起募捐運動。」
當時,工聯會發動街頭募捐,60元便可資助一位小朋友重返校園。林淑儀表示,市民捐款十分踴躍,「我們沒向很多『大孖沙』募捐,善款多是來自民眾和會員一元一元的捐助,很短時間已經籌得接近1000萬港元。」除了街頭籌款還辦了不少活動,例如粵劇籌款,找了汪明荃、羅家英幫忙推動。1995年又舉辦了陶瓷展覽,找了內地陶瓷名家製作了一批作品讓善長認捐,反應非常熱烈。
截至2019年9月,全國「希望工程」累計接受捐款超過150億元人民幣,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接近600萬名,援建希望小學超過2萬間,當中包括以工會力量籌建的36間希望小學。林淑儀說:「工聯會很樂意為內地教育出力。兩地關係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們有困難時,內地都會全力支援,譬如將東江水引來,又例如三趟快車。1953年六村大火,工會負責派米,那些米就是內地捐來的。要知道,當時內地環境也是十分困難,這就是兩地血濃於水的情誼。」
國家由全面小康邁向共同富裕,在「第二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征程上機遇滿滿。林淑儀表示:「我們鼓勵年輕人要放開心懷眼界,要看到內地發展一日千里,目光不能只停留在香港。香港是『南大門』,是得天獨厚的,有機會融入大灣區發展,搭上祖國的快車,千萬不要錯過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