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9年2月中央政府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來,各中央部委已出台多份支持大灣區金融、法律、專業服務發展等政策文件和便利港澳居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居住、學習的措施。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1月27日發表《施政報告》表示,與廣東省及深圳市領導會面後,雙方同意要大力推進跨境基礎設施建設及通關便利化、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現代服務業合作、教育、人才培訓和青年交流、共建優質生活圈等工作,包括放寬「港車北上」。 在「屯門—赤鱲角隧道」開通後,將全力推進「大橋港車北上不設配額計劃」,容許合資格的香港私家車毋須配額,經港珠澳大...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1月27日發表《施政報告》,提出多項鼓勵港人融入大灣區發展的新措施,包括「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及「青年創業計劃」。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 為鼓勵和支持青年人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和發展事業,特區政府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 鼓勵在香港及大灣區有業務的企業,聘請及派駐本地大學畢業生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名額2000個,當中部分為創科職位,申請人必須是2019至2021年的大學畢業生。各職位月薪由18000港元起,創科職位不少於26000港元,由政府補貼月薪當中最少10000港元,時長12至18個月。 「青年創業計劃」 愈來愈多...

「十四五」規劃及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的全文昨日公布,強調國家未來15年的發展兼顧安全風險,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工聯會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吳秋北和鄭耀棠、全國政協常委林淑儀和全國政協委員黃國今日(11月4日)舉行記者會,建議中央政府以「粵港澳大灣區共同家園」理念作為凝聚,在大灣區內籌辦展覽,弘揚家國情懷,促進中華歷史文化和人民交流,強化區內國家安全,並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 現時國際環境錯綜複雜,香港作為「走出去」和「引進來」的地理位置和角色,各種力量在此活躍,外部勢力往往利用香港作為滲透內地的橋頭堡。因經過逾百年的殖民管...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四十周年。深圳由一條鄉村發展成高新科技產業大都會,從過往「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到今日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除標誌着國家改革開放的成果,亦折射出中國模式的發展歷程,以及對未來進一步改革開放的啟示。 港深互動發展謀新圖 談到深圳過去四十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得不提香港在過去促進兩地相互發展的貢獻。當年一批港商積極響應祖國的四個現代化,北上投資,為內地發展帶來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也對內地企業國際化過程起借鑒作用。隨之,行業專業人員回內地作技術交流及培訓工作,把先進的生產模式、企業管...

國家發改委公布「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將構建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當中包括將目前香港西九站(廣深港高鐵)只達廣州南站高鐵,於2022年前建設由廣州南到廣州站的聯絡線,讓廣深港高鐵得以直接開入市中心,大大方便兩地市民往來。 工聯會「大灣區關注組」召集人林淑儀在2019年10月18日曾率團拜訪廣東省港澳辦廖京山主任,反映工聯會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關注,並反映工會及市民的一些意見。就促進灣區交通運輸方面,工聯會提出的建議包括:西九高鐵站直通廣州南站的路線伸延到廣州市區等內容。 據悉,將來興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