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正就新一份《施政報告》進行諮詢,工聯會代表今日(6月27日)與行政長官李家超會晤,就《施政報告》提出:續推高質發展 普惠民生福祉的意見。出席者有:工聯會會長、立法會議員吳秋北,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黃國,工聯會副會長、職業訓練及促進就業委員會主任陳鄧源,工聯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馬光如,工聯會副會長、婦女事務委員會主任程岸麗,工聯會副理事長、權益委員會主任丘燿誠,工聯會副理事長、立法會議員鄧家彪,工聯會副理事長、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思傑,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陸頌雄、郭偉强、梁子穎。
香港進入由治及興新階段,特區政府全力「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2025年第一季實質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增加3.1%,展現經濟較強韌性。然而,香港仍然面對不少挑戰,港人北上消費成風,本地消費疲弱,工務工程量不足,失業率升至3.5%,飲食業、建造業失業率分別增至5.7%及6.3%;以上情況須要特區政府重視並帶領社會各界積極解決。
工聯會建議書以「續推高質發展 普惠民生福祉」為題,圍繞國家意識、勞工、經濟發展、社會民生、大灣區城市互聯互通、青年發展等六大範疇向行政長官提出19項重點,總共72項建議。重點包括: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愛國工運歷史與精神;積極應對行業失業率上升問題,訂立外勞煞停及削減機制;優化強積金制度,加強僱員保障;完善新就業形態保障,明確平台外送員僱傭關係;提升建造業「職安健」,遏止嚴重工業意外發生;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支持發展新質生產力,重建香港製造業;持續發展「無處不旅遊」及「藍色旅遊」;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以及持續優化醫療、安老、基層住屋、青年發展等民生政策。
- 設立愛國工運歷史館 弘揚愛國精神
建議進一步強化課堂教學的愛國主義作用,讓愛國主義教育融入不同科目的教材編寫和課堂內容之中。此外,建議政府積極支持搶救香港工運歷史,進行工運史料整理;設立愛國工運歷史館介紹香港愛國工運事件,包括:海員大罷工、省港大罷工、兩航起義、護產鬥爭等。
- 促訂立外勞煞停及削減機制 加強監察輸入人才及外勞計劃
建議全面檢討「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對失業情況嚴重、工資收入受壓的行業和工種,凍結並逐步削減輸入外勞名額,設立煞停機制。同時,要全面加強監察輸入人才及外勞計劃,強化勞顧會監督及把關功能;制訂輸入勞工監察機制,定期公開外勞及企業資料。
- 完善勞工保障制度 倡強積金欠供納入破欠基金保障範圍
強積金僱主供款是法定責任,亦是僱員收入的一部分;建議將強積金僱主供款部分納入破欠保障,加強對僱員的退休保障。
- 持續優化強積金 強化退休保障功能
建議設立保證回報的強積金計劃,為追求穩定回報的打工仔提供多一個選擇。此外,亦建議政府按機制調整強積金供款的上下限;並盡快落實為低收入的僱員及自僱人士代供安排。
- 修例明確平台外送員僱傭關係 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
建議政府盡快參考國家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明確依「用工事實」認定僱傭關係,避免企業因平台工身份模糊而規避提供僱傭權益的責任。建議設立「愛心驛站」為平台外送員提供飲用水、休息、充電等暖心服務。
- 加強「職安健」保障 落實申訴專員公署報告建議
申訴專員公署早前發布《政府對建造業職業安全及健康的監管主動調查行動報告》,提出一系列包括加強監管和執法的建議,促請政府相關部門全面落實建議並嚴格執行,遏止嚴重工業意外多發頻發。
- 積極培育本地人才 加強職業教育與培訓
建議設立跨部門委員會,統籌規劃職專教育發展,結合僱員再培訓局(ERB)改革,提升課程規劃的實務導向性。及早推動職專教育在校園普及,幫助學生建立「職學雙軌制」認知,強化教師職專教育的培訓。此外,建議由政府帶頭參考資歷架構(QF)等級為考慮入職或晉升條件,增加社會對QF的認受性。
- 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 為新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空間
建議政府應貫徹產業主導,從業界需要出發,主動拆牆鬆綁,探討靈活創新的土地開發與使用方式,例如精簡行政流程、引入「負面清單」制度、容許企業先興建「簡易」廠房盡早投產,以及在平衡庫房收入、產業發展需要、發展商/企業意願和承擔能力等因素後,容許分期/分面積補地價等措施,以加快發展;同時,應以全局協調,產業與配套協同發展為原則,促進職住平衡,保障本地就業優先,確保香港市民可以充分參與北都建設,共享發展成果。
- 全方位發展低空經濟 重建香港製造業 開拓新就業機會
建議立法規管香港低空空域管理及制訂新《飛航(香港)令》;盡快推出新政策和法例建立跨境低空物流網路;開設專業課程,涵蓋空域系統、非傳統飛行器維修、三維空間交通管理、低空經濟飛行器操作員等;重建香港的製造業,開拓新就業機會,把研發、生產、服務建立一條龍式產業,全面發揮香港成為大灣區發展的獨特優勢。
- 爭取擴大「一簽多行」至大灣區全境及內地重點城市 以盛事吸引旅客
建議特區政府積極向中央政府爭取擴大「一簽多行」,優先擴大至廣州、佛山、珠海等城市,並有序擴大至所有大灣區內地城市;並爭取逐步加入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及成都、杭州、重慶等新一線城市。
- 善用海島海岸旅遊資源 發展海上旅遊 推動遊艇自由行
建議用好深圳南澳碼頭口岸機遇,發展高增值的跨境海島生態遊;完善著名島嶼供水供電設施;「碼頭改善計劃」提速增效;打造多功能「漁人碼頭」等。同時,應推動發展遊艇自由行,增建遊艇停泊設施,紓緩遊艇泊位不足問題;完善碼頭,尤其是偏遠碼頭周邊配套設施;善用遊艇會資源,吸引大灣區和東南亞遊艇來港;以及將現行「海運及空運人才培訓基金」延伸覆蓋至遊艇業,為考取牌照的從業人員提供培訓津貼,為遊艇業界輸送專業人才。
- 落實基層醫療健康藍圖 從市民用家角度做好整體配套
工聯會調查發現不少市民對醫療收費改革認識不足,建議增加宣傳及現場支援;提前今年下半年開放醫療費用減免申請;廣設資助及慈善社區藥房,降病人支出便利取藥配藥;制訂「地區夜診服務規劃」,鼓勵私營增夜診服務;放寬長者醫療費用減免計劃入息及資產限額水平;優化全年醫療費用一萬元封頂機制申請程序。
- 提升跨境醫療與安老服務 醫療券邁向一市多點增項目
建議繼續擴大長者醫療券在內地使用範圍,達到一市多點;持續優化長者安老服務過河,加強「關懷服務」,研究跨境救護車增加起始點並採用固定收費;向「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粤港澳大灣區的醫療機構購買食道胃十二指腸鏡檢查服務。
- 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 鼓勵生育 釋放婦女勞動力
建議推行 16 周產假,並盡快落實全薪產假;增設立「產後工作保障期」至產假後 6 個月;落實全薪「侍產假」,並由 5 天增至 7 天,減輕女性壓力。此外,建議推行「育兒階梯補貼」,分期、漸進式加大對二胎、三胎及以上的育兒資助;為基層雙職家庭,提供每年教育津貼按孩次遞增。
- 提升基礎教育質素 強化生涯規劃課程
建議政府確立15年免費教育政策,涵蓋學前教育以降低育兒成本;將STEAM列為小學主要學科;強化生涯規劃與職業教育,推行職業探索與實習課程。配合勞動市場需求,設企業實習計劃,提升教育與社會的連結。此外,建議檢討書簿津貼制度,放寬書簿津貼的門檻,囊括更多中等收入家庭。
- 提升獨老雙老住戶安全 防止悲劇發生
建議政府盡早整合各個部門的資料,設立「高風險長者名冊」,同時建立房署、社署、關愛隊及執法部門協調機制,強化社區危機處理能力,精準協助高危長者。此外,亦建議「長者住戶大門開關訊息系統」試行計劃完結後,政府考慮在全港公共屋邨推行,盡可能為所有自願參加的長者住戶安裝系統。
- 設立「簡樸房」住戶登記制度
要求業主或經紀出租「簡樸房」予有兒童及長者的家庭時須向政府登記住戶的基本資料,讓政府部門及社會團體能夠派員精準為有兒童等弱勢群體住戶提供服務。
- 優化「展翅青年就業計劃」 提早計劃未來
建議將參加者年齡由15至29歲擴至35歲,實習津貼金額提升至入息中位數的一半(約$10,000),實習時間增至3個月。計劃亦應提早走入校園宣傳,與學校的生涯規劃服務配合,讓學生提早計劃未來發展的方向。豐富計劃的在職培訓種類,配合香港「八大中心」的發展,以提高學員的工作技能。
- 設立「青年未来置業儲蓄計劃」 增添青年動力
計劃與政府債券或基金掛鈎,參加計劃的18至40歲青年每月供款購買政府債券,到期時提取本金和利息轉為「首期」,並獲得選樓權;此計劃亦建議以專項專供保證房屋供應,並有明確清晰的儲蓄計劃及可以預見的上樓時間,有助鼓勵青年上進,主動儲蓄,組織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