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特區政府於2023年已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推進基層醫療發展」概念,計劃與醫護界和非政府機構聯手,推進藍圖的發展和實踐。社會自疫情開始對健康越發關注,加上各醫護專業人手不足及人口老化等問題,令基層醫療需要急增。香港現時需要一系列高成本效益的醫療政策,使九龍東地區可配合「預防勝於治療」的規劃願景,作出精準支援,回應市民基本需要。
鄧家彪立法會議員辦事處及工聯會九龍東辦事處於今日6月7日 (六) 聯合於觀塘Eastcore 11舉辦九龍東基層醫療需要研討會,同為九龍東基層醫療需求集思廣益,應對本區即將面臨的新挑戰。
醫務衞生局副局長李夏茵醫生致辭時簡述政府在落實基層醫療發展的願景,指出為期三年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在短短一年半時間已有十多萬名市民參與。她指政府積極推動香港基層醫療發展,透過地區康健中心的模式,建立以預防為本、家庭為中心的社區醫療健康體系,並透過醫院管理局普通科門診為弱勢社群提供全面的基層醫療服務,讓市民從健康教育到慢性病管理,都能獲得無縫銜接的支援。
好藥港用代表鄺耀深藥劑師認為藥物制度優化能有效改善基層醫療,加快完善「1+」機制,引加更多競爭,提升醫療檢測的準確性和普及率,是及早發現疾病的關鍵,可依賴先進的醫療科技,例如人工智慧技術,從而降低前線醫療負擔。
觀塘民聯會理事長洪錦鉉闡述了民間基層醫療服務在觀塘地區的實踐及對需要的回應,他指出基層醫療是為市民在居住和工作的社區提供便捷、全面、持續、協調和以人為本的健康管理、疾病預防,全方位促進市民健康。
聯合醫院、九龍東醫院聯網副服務總監(基層及社區醫療) 暨部門主管(家庭醫學及基層健康科)陳鵬飛醫生分享如何應付九龍東長遠醫療服務的需求,政府將於油塘高超道設置一所普通科門診診所,及在觀塘安秀道預留用地興建社區健康中心大樓,並納入醫院發展計劃。計劃中的社區健康中心提供的服務包括醫生診症、護理服務、跨專業醫療護理、慢性疾病管理等。兩項工程落成後,初步估計在人手允許的情況下可提供約三十萬個診症名額。
是次研討會邀請了多位醫療科技公司代表進行專題討論,包括全境智能行政總裁黃君朗博士、音科思創辦人張健鋼博士、康至德營運總經理歐陽麗博士、安柏薈業務發展總監周嘉樂。他們分享如何利用科技帶動醫療創新,推動有效基層醫療,回應九龍東市民的醫療需要。
第二場專題討論由工聯會工人醫療所助理總監陳文瀚醫師、香港物理治療師協會會長歐陽健及新都醫療服務有限公司副執行董事劉彥翹院士主持,探討社會夥伴協作,包括公私營及跨專業協作,如何提升基層醫療,助力政府推動基層醫療藍圖。
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副主席陳沛良議員認為要提升市民的健康情況有三點不可或缺。第一,政府需要與有社區網絡並能影響到居民的社區組織帶動思維上的改變,令健康意識「入屋」。第二,專職醫療行業對守護市民健康同樣重要,應該與主流醫療加強協作,共同提升醫療服務的整體質量,確保資源的有效分配,並促進醫療技術和專業知識的共享,以更好地滿足市民的健康需求。第三,未來醫療必須與科技融合,改善檢查及治療效率。透過精準檢查,市民可以更注重預防,及早發現潛在健康風險,從而採取適當的措施來降低疾病發生的可能性。科技亦可減輕醫護負擔,提升資源運用效率,讓醫院專注於更複雜的個案,提供高質量治療。
觀塘地區康健中心將於明年內落成,鄧家彪議員相信此會為觀塘市民健康增值,以民為本解決地區醫療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