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院管理局(下稱「醫管局」)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方案(下稱「方案」)將於2026年1月1日正式實施。為了解市民對改革方案的認識及意見,工聯會於2025年4月22日至5月13日期間展開問卷調查(下稱「調查」),透過網上及現場填寫兩個途徑成功收回724份有效問卷。今日(6月6日),工聯會會長、立法會議員吳秋北,工聯會副理事長、立法會議員鄧家彪、陳穎欣,立法會議員郭偉强、陸頌雄、梁子穎,聯同觀塘區議員簡銘東,油尖旺區議員孫智敏,葵青區議員陳安妮,西貢區議員黃遠康,沙田區議員李貞儀,南區區議員林詠欣,屯門區議員馮沛賢舉行記者會,公佈問卷調查結果,分享社區個案,並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市民不了解擴大保障 倡增宣傳及現場支援
吳秋北表示,醫務衞生局(下稱「醫衞局」)於3月25日公佈方案後,工聯會注意到其內容較多,關注市民是否能充分了解方案細節。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通常比較了解增加收費的內容,例如受訪者表示「知道改革內容」的首 3 項是:急症室收費調整 (53%)、門診及藥物收費調整 (43%),以及專科門診及住院收費調整 (40%)。然而,對於方案擴大保障的內容則較少認識,例如對「放寬申請醫療費用減免的收入及資產限額」(29%) 和「增設公院住院和門診全年1萬元收費上限」(24%) 表示「完全不知道」的受訪者有約兩成半,而表示「完全不知道」「放寬撒瑪利亞基金申請門檻」的更有近六成 (58%)。
此外,受訪者對醫管局「醫療費用減免」機制認識亦有限,近半受訪者不知道有該機制;知道該機制的受訪者中只有少數 (5%) 曾經申請減免,有近兩成 (19%) 不知道如何申請,從沒有申請過的則有近三成 (27%)。
建議政府應該加大力度宣傳方案擴大保障內容及其他支援病人的措施,例如製作更多簡單易明的「懶人包」、在網頁及APP上設說明專頁、拍攝宣傳短片、增加到社區講解的場次等;亦建議加強現場支援在公立醫院、診所、病人資源中心等設置資訊站,宣傳方案及解答市民疑難,以釋除公眾及病人的疑慮。
孫智敏提出,未來規劃中的地區康健中心應強化醫療資訊整合功能,她建議可設立統一的醫療資源中心,系統性彙整各類醫療服務資訊,並配置專業人員提供諮詢服務,讓市民能一站式獲取準確的醫療資訊與協助,有效解決就醫過程中的各類疑問。
減免計劃審批嚴 倡超資產低收入長者可部份減免 下調自動豁免年齡至65歲
鄧家彪表示,方案建議放寬醫療費用減免計劃入息及資產限額水平,調查以「沒有長者2人家庭」的新水平為例,詢問受訪者認為該新水平的合理程度。結果顯示,有近半受訪者 (48%) 認為限額嚴格,有四成 (39%) 受訪者認為屬合理水平,只有一成多 (13%) 受訪者則認為限額少許及過於寬鬆;就受訪者觀感而言,限額水平仍有放寬的空間。
議員建議政府應全面檢視減免機制的設計,在維持財政可持續性的前提下,適度放寬收入與資產審查標準。例如,現時一些獨居或雙老長者擁有一定價值的資產,但沒有其他收入。建議政府考慮引入第三種減免資格,即65歲及以上人士或殘疾人士,雖資產超標,但沒有其他收入,仍可以讓其申請部份減免,例如半額或1/3額減免。
此外,現時75歲或以上長者生活津貼或綜援受惠人可在香港的公立診所、急症室或醫院獲得豁免醫療費用。建議擴大醫療費自動豁免對象,把年齡限制有75歲下調至65歲,既可以減輕合資格長者的醫療費用負擔,也可以減省相關部門及機構的行政審批工作。
簡銘東指出現行公營醫療服務存在跨院就診不便及行政程序繁瑣等問題。他以聯合醫院為例,由於該院未設腫瘤科,患者往往需要奔波於多間醫院之間求診,增加就醫困難。此外,現行醫療費用減免計劃存在審批時限不一、需重複申請等問題,他建議政府應簡化申請流程、統一審批標準,真正做到便民利民。簡議員同時呼籲加強婦產科篩檢服務,以完善地區醫療配套。
廣設資助及慈善社區藥房 降病人支出便利取藥配藥
陳穎欣表示,政府為減少藥物浪費,方案將調整標準藥物收費及派發安排,例如最常用的普通科門診,每項藥物每四星期收費5元,按處方取藥,病人將需要與政府共同負擔其中一小部份的藥費。調查顯示,近半受訪者 (47%) 支持按病情嚴重程度分級減免藥費,37%建議增加社區資助或非牟利性質的取藥、購藥渠道,33%主張放寬減免審查標準,31%則呼籲簡化程序並建立自動續期機制。
建議政府應積極擴大社區藥物支援網絡,透過與非政府組織及慈善機構合作,在全港各區廣設資助社區藥房;同時建立藥物捐贈及回收機制,將未使用的合適藥物重新分配給有需要人士,在營運模式上,可參考現有社區藥房成功經驗,結合地區康健中心網絡,提供便捷的取藥及用藥指導服務,透過建立完整的社區藥物支援體系,既能減輕病人經濟壓力,減少病人奔波,又能提升藥物可及性。
陳安妮指出,該區現有醫療資源配置與實際人口需求存在落差。目前全區50萬人口僅配置10間社區藥房,建議應結合地區康健中心等既有網絡強化服務;此外,6間普通科門診中僅2間提供夜間服務至晚上10時,對於青衣區20萬居民而言明顯不足。她呼籲政府正視區域醫療服務供需失衡問題,適時調整資源配置以滿足居民需求。
夜診服務不足 倡制定「地區夜診服務規劃」 鼓勵私營增夜診服務
郭偉强表示,受訪者在考慮是否要使用急症室時最大的考慮是病情,以及有沒有其他的替代選擇。有超過五成受訪者 (55%) 最近一次自己或陪同家人使用急症室是基於病情[1],當中有16%是因為受訪者沒有能力判斷病情輕重,為安全起見而選擇到急症室。另有,三成多表示因當下沒有其他替代選項 (32%)[2],例如在晚上、深夜或假期時找不到其他門診服務、無法預約政府普通科門診和附近沒有私家診所等,因而需要前往急症室。所以,可以相信大部份市民是有合理原因而選擇使用急症室應急的。
受訪者使用急症室的模式反映了當下基層醫療的困境,夜診服務不足問題尤為突出。有九成受訪者反映,區內夜診服務(包括公營及私營)供應「不足」或「嚴重不足」不足,比例最高的首三個地區是屯門區 (97%)、葵青區 (95%) 和深水埗區 (94%)。
受訪者認為政府應多管齊下,透過私人參與、加強公營服務和提供遙距醫療的方式增加夜診服務。議員強調要做好夜診服務規劃,建議政府制定「地區夜診服務規劃」,按各區人口密度及醫療需求,制定一般夜診(晚上6至9時)、特別夜診(晚上9時至午夜)及通宵服務分級供應指標,透過稅務減免、場地租金補貼等政策,鼓勵私人診所增加提供夜間門診服務。
建議由政府主導資助建立由單一私人或非政府機構營運夜間遙距視像診症服務。該平台可結合「醫健通」電子健康紀錄進行智慧分流,優先處理急症及長期病患需求;同時透過集中採購服務,有效控制營運成本,在保障服務質素前提下,滿足市民夜間求診需求。
林詠欣指出,該區獨居長年病患面臨嚴峻的就醫困難的問題。她表示,從香港仔到瑪麗醫院的距離對行動不便的長者構成實際困難,特別是需定期回診的慢性病患者,目前接獲的求助個案中,多數反映缺乏陪診支援的問題。建議政府應針對獨居長年病患建立智慧分流機制,以改善偏遠地區長者的就醫可及性。
黃遠康指出,將軍澳南北兩區基層醫療服務存在明顯落差。他說明,目前將軍澳北區已具備坑口醫院、寶琳社區藥房及地區康健中心等完善醫療設施,而將軍澳南區基層醫療資源則相對缺乏。雖然將軍澳南區預計年底將新增普通科門診服務,但考量到該區20萬人口的醫療需求,他建議政府應全面檢視並增加南區基層醫療服務供給,特別是夜間門診等延伸醫療服務,以平衡區域醫療資源分配,確保南區居民獲得適切的醫療照護。
方案擴「安全網」 憂大量申請拖延處理 促提前今年下半年開放申請
陸頌雄說,政府曾表示優化現有按家庭收入及資產申請費用減免機制後,合資格可獲全免或部分減免的低收入基層市民,將由30萬人大幅增加三倍至140萬人。工聯會認同方案可有效擴大「安全網」,並關注人數大幅增加後政府如何高效處理合資格人士的申請,讓病人可以儘早通過審批,獲得減免資格,從而降低其醫療支出負擔;就優化醫療費用減免機制,醫管局應加強針對性宣傳,在公屋及基層社區層面多做宣傳,協助有需要人士申請,此外,亦可透過相關政府部門,向申請在職家庭津貼、書薄津貼、公屋住戶,提示他們新計劃的內容及邀請他們請申減免。
醫管局曾表示將於今年底在HA Go推出新功能,讓病人檢視醫療費用減免的過往申請和申請進度等,但關鍵便民的網上申請功能要到明年第二至第三季才會推出。議員表示,雖然不預期在明年方案正式實施時會有140萬人提交申請,但相信相關的申請個案亦會按比例倍增,對處理申請個案的醫務社工及文職同事構成壓力。建議醫管局可以提前至今年9月,甚至7月份優先開放傳統申請渠道讓符合優化後收入及資產限額的病人提前申請並審批減免資格,讓他們可以在明年方案正式實施時立即獲得醫療費用減免;同時亦可分散申請,避免明年1月初集中出現大量申請超出審批部門及同事的承受力。工聯會亦促請政府加快開發HA Go網上申請功能,期望醫管局爭取提前推出功能,便利病人查詢及提交申請。
另外,建議為明年1月1日及以後有限期醫療費用減免資格仍然有效的人士,自動把12個月的有效期延展至18個月,同時自動擴展至偶發性普通科門診服務,讓減免資格仍然有效的人士順利過渡至新方案,以減省行政成本。
一萬元封頂機制須病人自行申請 優化執行細節便利市民
梁子穎表示,政府提出的全年醫療費用一萬元封頂機制(自費藥品及醫療器械除外)是一項廣泛的惠民政策,但要做好機制配套。醫管局初步提出的機制需要市民在公營醫療體系診費及藥費支出滿一萬元後,再向醫管局申請,在核算及完成審批後,才會將多於一萬元的款項退還。
議員指出此一操作存在不便:首先,醫管局現有的HA Go應用程式雖可查閱過去12個月的醫療付費紀錄,卻僅以逐項方式顯示收費明細,即使同日的藥費、住院費等亦分開列示,病人需自行計算年度總支出,此設計可能導致部分病人因不諳程序或難以核對總額而未能及時申請,降低政策覆蓋率。
建議政府從使用者角度優化系統,例如在HA Go中新增「年度醫療支出總額自動計算」功能,設置費用達封頂額度時主動提醒服務,並簡化申請流程實現「一鍵申請」,對高頻就診病人提供個別協助,確保惠民政策能真正落實到有需要的市民身上。
李貞儀指出,隨著醫療服務數碼化轉型,許多長者在申請費用減免或預約門診時面臨科技使用障礙,導致「HA GO」等便民功能未能充分發揮效用。她建議政府應增設實體服務支援人手,在維持數碼服務的同時,為不熟悉智能操作的長者提供申請協助,並明確公布各項醫療服務的收費標準,讓市民能夠清楚預估就醫費用,真正做到便民利民。
建議政府針對慢性病及急症高風險族群設計差異化收費方案
馮沛賢以屯門區收到兩宗有關哮喘病的查詢個案為例,指他們需定期每半年到專科覆診一次,而且病發多比較緊急,病人每年需4-5次急診治療(需要吸氧氣,注射類固醇等),急症專科門診收費增加,恐導致延誤就醫風險。建議政府針對慢性病及急症高風險族群設計差異化收費方案,擴大基層醫療對慢性病的管理功能,透過地區康健中心加強病情控制,從源頭減少急症需求。唯有在收費政策與服務改善同步推進下,方能避免弱勢病患因經濟考量而卻步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