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今日(30日)公布新措施,增設新渠道引入技術工種專才。工聯會權益委員會(工聯權委)對此表示極度關注,並強調任何輸入外地勞動力的政策必須以保障本地就業優先為大前提,同時特區政府也要大力推動業界改善行業的薪酬待遇及工作強度,吸引本地人入行。除了外求人才作應急,也要著力培訓本地人才,長遠而言,須加強職業教育與培訓,大專院校教育要配合本地產業發展需要,為香港提供可持續的勞動力,力求學有所用。
技術工種專才計劃申請年齡門檻將定在40歲以下,涉及8個工種,包括電工、升降機技工、海員、飛機維修員、護士、建築信息模擬員、資訊科技及新型工業技術員並視乎情況適時調整,目標是3年輸入一萬個名額。
確保輸入的人才是真缺 另設監督及檢討機制
根據2023年人力推算報告,香港到2028年各行業人力短缺估算約18萬人,其中約6萬的熟練技術人員,年齡中位數達50歲,四成超過55歲。若新政策輸入的行業人才是真的缺乏,相信能推動經濟發展,緩解行業人手緊張的情況。
不過,如輸入人才非本港缺乏,補充人手變成替代本地工人,則有違政策原意,工聯權委對此表示關注及憂慮。據工會了解有些行業並非缺人,只是特區政府欠缺整體性的人力資源規劃所致。以電工為例,因之前有各項大型工程同時上馬,如啟德體育園、機場三跑等,導致行業出現短暫缺人。但現時香港經濟持續放緩,其整體私人工程量收縮,未來未知是否仍需大量人手,故現時便宣布分三年輸入一萬個技術,或將打擊本地工人就業信心。
有些行業需設機制防止過量輸入,例如電梯技工,該行業現時持牌人數約6300人,如按新計劃按「先到先得」的原則分配,每個行業上限3000個配額。如電梯行業輸入人才達3000上限的話,可能會對本地就業構成重大衝擊。故此,建議輸入的配額應改為按行業總人數設限,防止技術專才全面取代本地工人。
政府也要尊重職工會角色,建議定期向勞顧會交代有關計劃的申請情況,公開各工種實際輸入人數及流向,每年檢視計劃實施成效,才決定計劃是否繼續推行,以確保本地工人就業優先。
技術要求及資歷須匹配本地標準
新計劃建議輸入的人才其薪酬水平應不低於本地擁有專上教育非學位學歷的人士的收入中位數,即18,500元。但技術專才清單的8個工種,如達清單上最低資歷或同級的本地工人,其薪酬水平或遠超18,500元,特區政府應按該行業工種的中位數,以較高者為準,並加強監察,避免新計劃變成輸入廉價勞工的渠道。
在資歷認證方面,因各地的標準不同,特區政府應提供培訓及評核予技術專才,並由相關政策局把關,確保輸入人員具備相關技術,以確保技術專才符合技術及資歷要求。
長遠須加強本地人才培訓 改善行業的薪酬待遇及工作強度
單靠依賴輸入人才只能短期緩解問題,長遠必改善行業的薪酬待遇及工作強度。行業缺人的癥結工作條件及薪酬待遇,在惡劣的工作條件令行業流動率偏高,部分技術工種考取資歷成本不低及需累積長期工作經驗,但對應的薪酬待遇不理想,許多年輕人看不到行業前景,因而對卻步。
施政報告中提及會為培育人才推動多元出路,鼓勵更多本地學生深造,加強與高等院校和龍頭企業等合作,但缺少實質的培訓資助及宣傳,大專院校的教育未能匹配產業發展,建議特區政府加強職業培訓及宣傳,大學課程亦要切合「八大中心」發展以至國家所需,從根源解決技術人才短缺的局面。
輸入人才只是作應急,引導本地工人填補技術專才缺口作是長遠之策,工聯權委建議如下:
1. 特區政府應充分掌握本地工人的就業情況,定期向勞顧會交代有關計劃的申請情況,公開各工種實際輸入人數及流向,每年檢視計劃實施成效,必要時終止部分工種,保障原有技術工友優先就業;
2. 技術專才的輸入的配額由「先到先得」應改為按該行業總人數設限,防止技術專才全面取代本地工人;
3. 技術工種的培訓及評核應由相關政策局把關,保證相關能力與本地標準一致;
4. 加強職業培訓及宣傳,推動業界改善行業的薪酬待遇及工作強度,吸引本地人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