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工聯會獻策及推動下,促成東江水供港,成就香港成為現時的國際大都會。為紀念東江水供港六十周年,工聯會今日(5月24日)舉辦「飲水思源•東江水供港 60 周年」深度考察團,邀請了社會各界人士前往東莞和深圳參觀「東江-深圳供水工程」(簡稱︰東深供水工程)的相關設施,了解其運作情況,重溫粵港情深、血脈相連的歷史,切身感受國家對香港的關懷守護,更深刻體悟血濃於水的家國深情。
在工聯會會長吳秋北,理事長黃國帶領下,近70人的考察團首先抵達東莞市塘廈鎮的東深供水工程紀念園追根溯源,分別參觀文化廣場、展覽館及金湖泵站中的各種設施,其中矗立在文化廣場上的人文景觀石雕「生命之源」,寓意祖國母親以甘甜的乳汁哺育著香港同胞。團員無不為這項偉大工程感到震撼,紛紛合影留念。隨後,考察團還參觀深圳水庫,近距離認識深圳水庫的運作及智慧化管理。
吳秋北表示,六十年前,工聯會急市民所急,代表廣大民眾呼聲向祖國求救,讓一泓清水潤香港,為香港社會經濟發展和市民安居樂業築牢根基。六十年後,工聯會將不忘初心,「服務市民走在前」,發揚愛國愛港精神,踐行「共建共榮 共享共贏」新工運理念,繼續團結社會各界和廣大職工,為香港由治及興、灣區發展,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今次考察團活動獲得廣東省總工會、東莞市總工會及深圳市總工會的高度重視。廣東省總工會副主席鄭輝,廣東省總工會對外交流中心職工服務部副部長趙婕,東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總工會主席王業寬,東莞市委台港澳辦副主任王柏桃等出席了午宴,深圳市總工會常務副主席李映中等領導陪同參觀深圳水庫。
鄭輝致辭時指出,東江水工程作為香港供水系統的重要命脈,六十年來始終如一地保障著香港的用水安全,滋養著這座國際都市的繁榮發展,充分體現了建設者們「要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的奮鬥精神。這項工程不僅是粵港兩地守望相助的生動見證,更承載著血濃於水的深情厚誼。每一滴清澈的東江水,都在訴說著同根同源的血脈親情,映照著祖國對香港同胞的殷切關懷。
王業寬發言時表示,東深供水工程是一項承載粵港深情厚誼的世紀工程。自1965年建成以來,這條供水生命線不僅滋養著香港、深圳、東莞三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更見證了粵港兩地風雨同舟、攜手共進的動人篇章,堪稱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典範。作為這項工程的水源地和重要樞紐,東莞始終肩負使命,以高度的責任感守護著這條維繫千萬民眾的生命線。
黃國引用「飲水不忘掘井人」這句古訓,語重心長地講述香港飲用水源的來之不易。他指出,這次活動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讓香港市民更深入了解在國家經濟困難時期,仍專門撥款3800萬元人民幣(舊幣)建設東深供水工程的這段歷史。黃國強調,希望透過這項活動,讓香港同胞更真切地感受到祖國對香港的重視與關懷,進一步增進香港與內地血濃於水的情誼,未來要推動兩地更加緊密聯繫及共同發展。
在專業導遊的講解下,加深了考察團團員對飲用水源地、東深供水工程的認識。無不被東深供水工程背後的奮鬥故事深深感動著,也被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的精神激勵著。
香港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考察後深有感觸地表示,東深供水工程堪稱世紀工程,其規模與意義在世界範圍內都屬罕見。這次考察深受啟發,更深刻地認識到珍惜水資源的重要性。他指出,回到校園會與學生分享是次見聞,加深他們對東深供水工程這段歷史的了解。
首次參觀東深供水工程的香港廣東社團總會副主席羅家聰感慨萬千:「如今香港一開水龍頭就有清水可用,這份便利來之不易。」他特別強調要引導青年常懷感恩之心,計劃組織更多鄉親和青年前來參觀,讓大家了解歷史,真正做到飲水思源。
觀塘區滅罪委員會主席陳華裕從事教育工作多年,曾親歷香港制水時期的艱苦歲月。他表示「聞名不如見面」,此次實地考察領略到東深供水工程的偉大,對「飲水思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未來他將在社區積極進行相關宣傳教育工作,以身作則傳承這份珍貴的歷史記憶。
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大旱,市民每四日僅得四小時供水,炎炎夏日中靠一碗清水加醋擦身度日;工廠因缺水停工,二十萬工友生計瀕臨絕境。在這嚴峻時刻,港九工會聯合會(工聯會前身)聯同香港中華總商會向廣東省緊急求援。這份跨越羅湖橋的呼救,從廣州直達中南海——周恩來總理迅即拍板:東深供水工程由國家舉辦,列入國家計劃,全力保障香港同胞用水!憑藉「要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的豪邁誓言。上萬建設者以手挖解決機械短缺,用血肉之軀抵禦五次十級颱風,年輕學子在施工中獻出生命,村民含淚遷離世代居住的村莊,護林員數十年來每天行走在密林間,預防火災、保護水源。1965年,這條承載著民族深情的「生命水脈」僅用11個月便全線貫通,創下世界水利史奇蹟。從此,東江水成為香港主要食水來源。
今年適逢是東江水供港六十周年,工聯會舉辦了「東江情繫香江六十載」系列慶祝活動,包括《東江之水越山來》社區影片觀賞會等,預計整個系列活動約有4千人次參與。藉著活動了解國家對香港的關懷和支持,讓我們一起珍惜這段歷史,將愛國情懷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