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工及福利局根据最新的「人力推算报告」,认为香港未来五年劳动力短缺问题严峻,计划在输入外劳、补充劳工优化计划外,设新渠道输入年轻技术专才以解决人手短缺及降低建筑成本问题。
对于建造业来说,政府、建造商、工会长久以来就外劳输入问题出现分歧。有人甚至认为,本地建筑工人工资较高是造成香港建造成本高昂的重要原因,这明显是缺乏理据的。
其实,建造商每输入一名外地劳工,除了薪资要与本地工人看齐外,也要为他们提供食宿,同时要为本地工人提供额外职业培训的资助。输入外劳对降低建筑成本帮助不大。因此,特区政府应该需要在工务工程上解决导致成本高企的主因。
本港建造界长期有人透过「多层分判」寻租,政府虽对工务工程限制「分判」,但由于缺乏严格的监察制度,往往出现权责不清、工人欠薪时追讨困难的问题。政府应重新检视分判制度,逐步改善「多层分判」陋习,从而保障成本效益,控制整体建造成本。
立法会不久前通过《建造业付款保障条例》,禁止合约中的某些不平等付款条款生效,设立审核机制解决合约争议,保障工程项目有序进行,减少投标者就被拖欠付款风险而提高标价的情况,长远减少工程项目成本。既然条例已经订立,未来劳工处等相关部门应严格执行,加强巡查、果断检控违法分判商,保障工友的权益。
此外,建筑工程高成本的另一原因,就是冗长的审批、验收流程。这些都影响着工程进度及效率,增加了建造成本。政府须做好跨部门资源整合工作,设专责小组统筹审批及验收工作,统一审批标准,精简不必要的程序,从而减少处理程序的时间及财政消耗。
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加大力度提升职业培训水平,做好就业配对工作。事实上,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建造业难免受到严重的影响。已达「大工」(熟练工人)水平的工人,因无工开而转行,导致传统建造工艺逐渐流失。有部分较年轻的工友因入行时间较短,虽未达到「大工」程度,但已因经济环境欠佳而被迫转行,无法接班,导致业界青黄不接,流失一批生力军。
若建造业界长时间在培训上出现缺口,未能即时培育年轻工人填补空缺,未来五至十年,建造业熟练技工断层的情况将日益严峻。因此政府须作长远投资,包括提供有津贴的专业培训,将初入行的建筑工人及早培训成为「大工」,令业界储备人才,当有工程开展时,可以马上提供充足人手应付,高效完成工程,降低资金和时间成本。
周思杰
工联会副理事长、香港建造业总工会理事长
(刊:文匯报)
